在我省济宁发现的隋代玉简册最终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它不仅把我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 余年,而且以实物例证确定了这本兵学著作的作者。
本报7月30日讯(记者 赵晓林)瞒天过海、欲擒故纵、调虎离山、美人计、苦肉计、走为上……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兵法计策都出自我国古代的著名兵学著作———《三十六计》,但《三十六计》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却一直是个谜。近日,这个千古之谜终于被揭开。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在上个月召开的“隋·玉简册《三十六计》研讨会”上正式公布,《三十六计》的作者为南朝宋国著名武将、山东金乡(今山东济宁金乡)人檀道济。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实物进行了现场研究认证。玉简册共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总重量为4.6公斤。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刻“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该玉简册为和田青玉质,由于年代久远,有自然形成的浸色和包浆,部分玉简片有大小不规则的自然蚀孔。
隋代玉简册由权威专家鉴定确认
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在此次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并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玉器鉴定专家周南泉的委托,宣读了对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的鉴定证书,与会各方专家也一致赞成所作的鉴定结论,认为此《三十六计》玉简册书法古雅,刻工极佳,内容真实可信,所属年款“开皇”为隋文帝杨坚开国年号,开皇十六年为公元596年,距今1413年,可以确定此玉册为隋代玉书,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对于这套玉简册的真伪,曾有过争论。隋代玉简册发现与收藏者、济宁市的郭先生告诉记者,这套《三十六计》玉简册是他2003年在济宁民间发现并购藏的。当时发现时这套玉简册十分散乱,有几片还断裂了,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上面的字迹,虽然并不知道内容,但感觉应有价值,所以没多作考虑就买了下来。买到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接和排列,才发现上面的字迹是《三十六计》,字迹也很清晰,但也没有觉出其内在的价值。去年,为了确定玉简册的玉质,他请济宁的专业珠宝鉴定中心进行了鉴定,确认为和田玉,这和北京、南京文物鉴定专家的结果是一致的,他们都出具了鉴定证书。两年多来,他一直在研究上面的内容。后来,和山东孙子研究会取得联系,他们对此非常重视,又请专家进行鉴定和解读,才确认这是揭开《三十六计》作者之谜的重要佐证。由于客观原因,郭先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
《三十六计》作者的认定具有重大价值
记者今天采访了此次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他告诉记者,这次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人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兵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种,一是《孙子兵法》,第二就是《三十六计》。前者是战略性兵学著作,后者是战术上的。但《三十六计》的作者一直不详,有人曾认为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写的,争议很大。而此次对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的认定,不但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了1000余年,而且确定了《三十六计》的作者是山东济宁金乡人檀道济,这就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就是说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经常沿用。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专家也在著述中提出:《三十六计》在南北朝时就已经问世流传,作者就是南北朝时期宋国著名将领檀道济,但缺乏实物例证支持。据考证,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即今山东济宁金乡檀庄人,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史书中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乃坏汝万里长城”之名言。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如果说春秋战国的军事实践活动造就了《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战略理论的话,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战乱,又将我国古代军事战术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檀道济作为这一时代优秀军事家的代表,总结大量的军事实践活动,成就《三十六计》是符合时代背景及其要求的。这次的研究结论并不是孤立的,2007年12月,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省社科院谢祥皓研究员在山东孙子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上就郑重提出,《三十六计》的作者是檀道济,祖籍济宁金乡。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龚言的《我在北大读〈三十六计〉》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檀道济就是《三十六计》的作者。”加上史书记载和民谣、传说,也使得此次结论具有权威性。
赵承凤还介绍,和以前出版的多种《三十六计》版本不同的地方也很明显,隋代玉简册中没有现在版本中的总说和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的题目及“按”。而“按”中多用春秋战国及汉代战例,但也有两处提到宋、辽、金之事。因此,赵承凤觉得《三十六计》的作者是檀道济无疑,而总说和每计的“按”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一位深谙兵法理论、精通易经的人加上去的。他进一步解析、充实、深化了“三十六计”,其贡献也功不可没。还有就是这次确认,把属于山东的文化经典认定到山东,这对于发掘山东的兵学资源、做大山东的兵学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檀道济与济南的历史渊源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檀道济与济南有着很深的渊源,其著名的“唱筹量沙”事例就和济南有关。“唱筹量沙”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讲的是与北魏的一场作战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檀道济以智退敌的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地就在今济南历城区。
公元431年,刘宋进军北魏,攻占河南后,又被魏军收复。檀道济遂率军北征,与魏军交战30余次,多获所胜。战至历城梁王庄(今山东济南东郊王舍人庄之位置)时,由于魏军力量雄厚,檀道济军资匮乏,打算撤退。此时有投降北魏的人告密说檀军粮草已用尽,于是檀军内部人心惶惶,皆惧魏军趁势来攻。久经沙场的檀道济聪智多慧,便趁夜间拿沙子当作粮食,边让人来称量,边高声呼筹计数,把量过的沙子堆成一堆堆的,又在沙堆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粮食。第二天,成堆的“粮食”便出现在檀军面前,来探风声的魏军回去便报告说檀军仍有成堆的粮食,檀军无粮的消息是假的。魏军将领听后惧怕,不敢追击,还将告密的人斩首示众。檀军借此安全撤退。这些土堆就是现在的粮冢,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又建檀公祠。明崇祯六年(1633年)记载,梁王庄的“粮冢”原有72个,现今保存3个。此庄原名粮家庄,以粮字沿用为梁字至今。
世界兵学看中国 中国兵学看齐鲁
这次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的发现,不仅对于作者的确认起到了重大作用,还加强了山东作为兵学大省的地位。赵承凤告诉记者,在兵学界有句话叫:世界兵学看中国,中国兵学看齐鲁。这不是夸张,山东省的兵学著作是最多的。尤其是古代,像先秦时期最重要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鲁大地。就齐国而言,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秦兵书,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法》、《孙子兵法》和《六韬》。另外,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国的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等等。可惜《子晚子》没有流传下来。而在《管子》一书中,兵学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军事问题的篇目,就有《兵法》、《制分》、《七法》、《地图》、《参患》、《势》、《九变》、《霸言》、《小匡》、《小问》、《幼官》、《侈靡》、《重法》、《法法》、《立政》、《大匡》、《八观》、《五辅》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在先秦及两汉传播的兵学著作中,数量最为丰富、内容最为精博、且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齐国兵学著作。再说鲁国,其兵学文化虽然不能和齐国繁荣发达相比,但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像《吴子》一书,论治军用兵多袭用儒家“仁”、“义”、“礼”、“德”、“教”等重要范畴,提倡“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云云,更是鲁文化“宗仁本义”特色的突出体现。另外,历代涌现的山东籍的著名战将多,发生在山东区域内的战役多,也是山东为兵学大省的体现。
赵承凤说,我们曾对齐鲁兵学进行过系统研究,山东孙子研究会还与齐鲁兵学研究中心一起编辑出版过《齐鲁兵典》,里面收录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管子论兵》、《晏子论兵》、《墨子论兵》、《孔子论兵》、《孟子论兵》、《诸葛亮兵法》等兵学著作,涵盖了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到明朝的大量兵学史料,是齐鲁兵学理论资料的一次集中汇集整理。我们准备再版时,将《三十六计》收入,完备这册兵学专著。
链接
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436)南朝宋国著名武将、大臣,高平金乡(今山东济宁金乡)人。初随刘裕起兵讨伐桓玄。西征桓玄残余,镇压卢循、徐道覆起义,立下战功,任太尉参军。416年,北伐后秦,任先锋,占洛阳。释放俘虏,感化后秦之民,奔归者众多。后率军进占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灭后秦。因功迁征虏将军。宋武帝即位,以佐命之功,官至镇北将军、丹阳尹、南兖州刺史。少帝即位,受遗诏辅政。徐羡之等密谋废帝另立,召其入京参与其事。文帝即位,任其为征北将军。426年,文帝杀徐羡之等,派他讨伐荆州刺史谢晦,事平,任江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31年,率军攻北魏,粮尽而归。不久进位司空。因其战功卓著,名高权重,被朝廷猜疑。436年遇害。被害时,愤怒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是最早将军队喻为长城的名言,自毁长城的典故就出于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