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大会于七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期间,六个人类学民族学专题展览在云南大学全面开展。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图书展”汇集了国内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出版物,突出展示介绍了中国民族及民族历史文化类的出版物。图为参会代表们翻阅人类学与民族学图书。 中新社发 徐向良 摄
中新社昆明七月三十日电 (记者 杨洋)“云南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历史悠久,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这是本次大会选择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主要原因。”参与申办和筹备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工作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何明说,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二十六个民族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使云南成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资源丰富的沃土。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不仅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中国化的重要策源地,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开展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杨成志、凌纯声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云南大学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科研,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结出硕果。如费孝通、张之毅的“云南三村”调查,许烺光在云南大理的调查,以及对傣族、纳西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调查,奠定了云南省民族学人类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多年以来,云南一直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重镇,云南本地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水平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和提高。据介绍,经过对部分民族地区、部分民族长期跟踪调研的积淀,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形成了族别研究的突出优势,拥有不少权威专家,包括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族别研究专家杜玉亭、杨福泉等著名学者。该院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民族志资料,其中,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民族地区调查收集的大批田野调查资料、影像资料等,已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弥足珍贵的资料。作为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云南省社科院为完成云南民族识别、抢救各民族文化遗产,组织撰写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民族志研究系列”、“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等一大批民族学与人类学论著。此外,该院学者在国外出版了《纳西宗教、社会性别和文化》等多种学术论著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丰富了国际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内涵。
作为云南省最高学府,云南大学建成的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已成为展示和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窗口。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保存了二千多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特色的人类学信息及文化遗产。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已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少数民族影视资料库和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中心。从二00四年以来,该校十个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已先后完成了对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村寨的调查,调查成果已出版《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三十二册。云南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采集保存着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关系和谐,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成效显著,是展示中国多彩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何明说。(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