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者天茫茫水
聂绀弩的境界 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象征
聂绀弩先生的名字最近被屡屡提及,他变成了一个被友人告密的不幸者的形象再度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他的人生再度引起了公众的高度的关切。聂绀弩的人生其实是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意外的。
这次被披露的档案里的材料其实是一个人的充满意外的人生中的又一次意外而已。我觉得经受了那么多人生的痛苦和磨难的聂绀弩如果泉下有知,其实会一笑而已,他见过的事情其实太多太多了,增加这样一件其实也是无所谓的。在他的生前他就曾经目睹和经历过这么多的背叛、分离和失落,这一次的故事也不过如此而已,对于对人性有深澈的观察的聂绀弩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他依然会微笑着看待这个待他似乎太过于残酷的世界。
聂绀弩大概未必像我们今天的人们一样感到对于这件事的残酷和不可原谅。其实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的命运里有太多的艰难,是我们这些经受苦难很少的后来者难以体察和理解的。其实,聂绀弩的名字和他所写的旧体诗都不应该被遗忘,或者作为一件奇闻异事的对象被提及,他其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聂绀弩生于1903年,从早年参加大革命开始,就一直从事左翼的文化工作。他其实当年在文化界享有声誉是由于他的尖刻锐利的“鲁迅风”的杂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杂文其实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先后担任过一些出版和文化界的领导工作。之后,就陷入了不间断的磨难之中。发配北大荒劳动,被判无期徒刑,女儿故去等等灾难都加于一身。而在这艰困的岁月里,他找到了旧体诗作为自己的新的表达方式。从此他的具有独特的风格的旧诗受到了激赏,这其实歪打正着,成了他的不朽的精神成果,足以传之后世。这在困苦中找到的表达方式,仅仅是没有任何发表愿望和期待的即兴的写作,却最终变成了中国当代旧体诗的最为让人难忘和最为灿烂的成就之一。聂绀弩的其他的写作都可能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时过境迁,失掉了魅力,但他的旧诗却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他的横空出世的写作使得这种传统的形式居然焕发了活力,他将一个现代人的感情和精神灌注到这种旧的形式之中,
他是在北大荒的艰难的劳作之中发现了旧体诗的作用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他对于自己的人生的最好的表达,也是他始终在思考中的精神世界的最好的呈现。在中国现代,经历过五四教育的一代人一般都认为旧体诗是已经死亡的文学形式,在现代已经没有了活力。像鲁迅先生的旧诗其实写的非常精妙,但他却从来不愿意发表。聂绀弩其实也是深受这样的影响的人,但他确实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他为之献身和奋斗的理想却抛弃了他,这其中的感慨和悲凉被他以幽默和隽永的风格来加以表现。他的内心的浓烈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复杂和受到限制的形式里找到了最好的表达的方式。在这里感情是以一种隐晦曲折的方式让人感受到的,但现代的生活和现代的精神却让旧的形式有了新的生命。
他在北大荒和后来的山西的监狱中写了不少关于劳动,赠送友朋的诗。其中如赠给木工李四等普通人的诗都很耐读。这个李四其实就是后来北京西单的三味书屋的老板。前两年到这家书屋还看到他,和他聊起聂绀弩。而像被赠的“雷父”就是今天告密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而他以旧诗的方式重写鲁迅的《野草》的尝试,也是他在痛苦中的探索的一部分。但他的旧诗的巅峰之作却是赠给他的命运更加凄惨的战友胡风的诗和胡风死后的悼诗。这些诗是他和这位同样是左翼的文化人,但命运比他更惨烈的人物的精神契合的最好的写照,也是现代中国的痛苦和艰难的命运的最好的写照。
这些赠胡悼胡诗其实有着一种精神的高度和表现的无比的强度。他将现代主义式的感情和精神的强度熔铸在旧体诗的形式之中,写出了在苦难和考验中的知识人的精神的力量和境界。像这样的奇句确实前无古人:“介推焚死哈哈笑,思考世真脚底皮”。这一句里其实有两个典故,一个是“古典”,是介之推的故事,一个是“今典”,是鲁迅先生在答徐懋庸的信里所说的“如果人不是用脚底皮去思考,而是用一点脑子。”但这里所写的却是对于胡风的命运的最深的感慨。典故其实早已化为生命的投射。“戚忧贫贱平常事,衰病流徙未死情”“尔身虽在尔头亡,老作刑天梦一场”“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等等都是感情的最真切的流露和一种黑色幽默的表现。他的那首悼念胡风的诗可以说是百年诗史中的力作:“精神界人非骄子,沦落坎坷以忧死。千万文字万首诗,能问世者能有几。死无青蝇为吊客,尸藏太平冰箱里。心胸肝胆齐坚冰,从此天风呼不起。昨梦君立海上山,苍苍者天茫茫水。”这首诗让胡风的一生和他所受到的磨难和他们共同的境界和情怀都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现。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是不幸的他们承担了这么多的痛苦,但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又是幸运的,他们在为了自己的祖国的崛起所付出的一切留下了如此庄严的精神的财富,也在今天的中国的崛起中得到了历史的报偿。
聂绀弩不朽,他的诗和人会不断的被传诵下去。
张颐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