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作家追忆:任继愈与董仲舒研究的不解之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北作家追忆:任继愈与董仲舒研究的不解之缘
2009年07月18日 17: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17日上午,任继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北京各界民众冒着大雨自发前来送行,表达对大师的哀思。 中新社发 贾朔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衡水7月18日 (记者 崔志平)中国当代学术泰斗任继愈遗体告别仪式在十七日清晨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河北作家魏文华在泪光中追忆着任老与董仲舒研究的不解之缘。

  据魏文华介绍,2003年,他编著的《董仲舒传》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后,和任老有了更多的接触,此书为著名哲学家、中央党校老校长邢贲思教授作序,见到邢教授的序言,他对此书更加厚爱。

  魏文华回忆,原定当年十月十四日在北京新华社召开该书研讨会,任老到会讲话。会前他打来电话说,“原准备参加会,但有个会跟此会冲突,来不了,抱歉。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祝到会的专家学者工作顺利”。任老还说,“对董仲舒研究的一些观点我都写在信里了”。

  魏文华说,当时任老已八十七岁高龄,还用微机给我写了一封长信,阐述了他对董子研究的观点。直至今日,他每读一次老先生的信就有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新的感受,一次思想的升华。

  从任老手中接过尚存的灯盏,魏文华注入新的热血和动力,2005年底,他编著的《董仲舒珍闻》即将出版之际,再次想起了任老,请他题写书名。魏文华说,考虑到任老已九十岁高龄,事情又多,怕我的愿望难以实现。信发出后我忐忑不安的心一直不平静,没成想2006年一月二十日由任老亲笔题字、国家图书馆发出的信寄到衡水,任老潇洒苍劲的“董仲舒珍闻”书名寄来了。他心情格外激动,任老这么大年纪了,在工作繁忙之际还想着他这么个小人物的请求,可见他对董子研究是何等的关注和支持。

  2006年二月,经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董仲舒研究》杂志(内刊)出版。魏文华考虑到任老工作太忙,年纪太大,不好意思再请他题写刊名,而是引用了他写的 “董仲舒”三字,再加上仿宋体“研究”。出版发行几期后,北京的某领导给他打来电话,建议请任老把“研究”二字也写上,现在的杂志名让人看着不舒服、不正规、不严肃。魏文华无奈只好又一次同任老通话,提出请求,再次麻烦他题写“董仲舒研究”刊名。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收到了任老在百忙之中题写的刊名。《董仲舒研究》杂志(内刊)出版四期后,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魏文华回忆,2007年初,经研究,他通过任老的秘书转达请他当杂志编委会主任。同年七月二十日,任老在九十一岁高龄时又一次亲笔给他写信。信中说,“董仲舒研究这门学问我一向支持,也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支持。我自从两年前辞去国家图书馆馆长以来,曾通知有关学术机构、团体我过去的兼职一律辞去,其中有我承担的两个刊物的主编,北大汤一介先生曾聘我为《儒藏》的顾问,我也坚决谢绝了。我年过九十,时间有限,集中精力把手头的几个大的科研项目完成,是我唯一的愿望,希望你们谅解我的实际困难。我从现在起声明不担任贵刊的编委会主任,盼望得到你们的谅解,要管事力不能及。我从未当过挂名的主编”。(完)

【编辑:庄百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