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高考数学仅4分不影响成材 字画门或再生风波(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季老高考数学仅4分不影响成材 字画门或再生风波(2)
2009年07月18日 11:26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著名学者朱大可:

  媒体给季老戴帽子

  折射了社会的困惑

  连日来,祭奠季老的活动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著名学者朱大可教授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既然季老先生已经明智地为自己摘帽,我们应当尊重他自己的判断。季先生在其学术领域是一个优秀的专家,但他的公共发言却良莠不齐。尽管他的贡献被世人放大,但这不妨碍我们保持对其学术成就的尊重。”

  就季老晚年的争议话题,朱大可说,“媒体现在还在给他戴帽子,折射了社会的集体困惑。在文化衰落的时代,每一个文化老人的逝去,都会引发这种阵发性焦虑和恐慌。关于季羡林是否‘大师’的争议,与其说是在为季先生下定义,不如说是试图更精准地描述中国文化的凋敝现状。”

  朱大可认为,“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对话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

  我们陷入了一个

  没有大师的时代

  广州日报:最近季羡林先生去世引起众多人的缅怀和哀悼,很多媒体都说他是国学大师,也有评论认为他是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公共知识分子,你怎么看?

  钱文忠:前几年,恩师就发表过文章,辞去主要是媒体加在他头上的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和“国宝”,这引起过极大的反响。恩师一直在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所谓“大国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国学”,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概念,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高涨的大背景下,也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国学”;二、“大国学”应该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思想、学术、文化财富;三、“大国学”还应该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并最终中国化了的文化成果。

  缅怀季老的浪潮出乎意料

  广州日报:人们如潮水般地缅怀季羡林,是否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商业冲断?我们是否陷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钱文忠:“泛五四”一代人中的优秀人物,以恩师和任继愈先生的离去为表征,已经凋零殆尽了。一个如此精彩纷呈而又如此令人唏嘘的时代,宣告结束了。这让我们无奈而哀伤。

  实在地说,恩师去世所引发的关注度之强、所波及的影响面之广,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媒体的反应如此迅速强烈,向公众开放的灵堂迎来了那么多与恩师素未谋面的人……恩师是一位学者,他的去世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公众事件,我曾经说,那是在中国当代文化界、学术界,乃至当代社会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地震。这个现象的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我不敢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被泛商业冲断,但是,商业确实在猛烈冲击、侵蚀着我们残存无多的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情。我们有担忧,说明我们还有希望。问题是,我们要像恩师那样,努力去做些什么。

  我们确实陷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实际上恩师是离我们相当遥远的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大师”,并不是,起码主要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大师”。只不过,我们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将恩师拉到我们的时代罢了。这一点,大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

  高考数学仅4分不影响其成材

  广州日报:季羡林在高考的时候数学才考4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今后成为大师,而今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果数学考4分根本没法升学,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钱文忠: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是对偏才的宽容、认定、爱护、培养,要为偏才预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季老的人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但是,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殊模式?谁来掌控这样的特殊模式?或者是否需要这样的“模式”本身?不是吵吵嚷嚷就可以解决的。假如我们需要这样专门为偏才预留的模式,那么,它的前提就是不能违背社会所必需的公平原则,不能无视公众内心认可和接受的公平底线。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困难的。偏才最需要的是公众普遍认可的没有私心、以学术教育为公器的公正权威。请问,我们今天有吗?

  记者手记

  怀念最后一次采访季老

  2007年8月5日,是我最后一次采访季老。为了庆贺季羡林96岁生日,由季羡林的学生、著名学者、散文家卞毓方创作的《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正式出版。在该书出版当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北京,专访了本书的作者卞毓方。在卞毓方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303房间见到了季老,并为他拍了一张有一个大寿字为背景的照片,由于媒体很难有机会进入到病房采访并为季老拍照,此后该照片迅速被各大媒体引用和转载。

  当时已经96岁高龄的季老精神矍铄,只是不能站立,但意识非常清晰。季老很高兴地接受了本报记者拍照的要求,并责怪卞毓方先生不把新书带给他。他朗声笑道:“你们看我的照片还能上报纸吗?我觉得我的精神还不错,哈哈!”他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

  季老不愧为当代最后的一个大师,他的离去令每个读书人缅怀。(记者吴波)

【编辑:高雪松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