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重提“钟鼓奖”事件 呼吁谱“良知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朱践耳重提“钟鼓奖”事件 呼吁谱“良知曲”
2009年07月17日 15:15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学术公道何以却遭恶语攻击

  著名作曲家朱践耳重提“钟鼓奖”事件,呼吁要谱“良知交响曲”

  2007年发生的“钟鼓奖”事件最近被旧事重提,围绕事件的猜疑、争吵、冲突、辱骂也都浮出水面。两年前,这桩秘而不宣的争端似乎被封档,却因为作曲家朱践耳最近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文章而重获关注。本该是乐坛的和谐之音,何以会冒出一连串不和谐的噪声呢?

  “烟缸事件”将争议公开化

  “钟鼓奖”是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举行的作曲比赛,以16万元大奖而受到音乐界瞩目。决赛音乐会当晚,许多人在上海音乐厅听了角逐“春钟”、“秋鼓”两项大奖的六部作品。很多音乐界人士都认为决赛作品没有特别出挑的,这意味着如果一定要产生大奖的话,六部作品都有机会,至于哪部获奖,就要看靠什么打破这种微妙平衡。

  记者当时听到一种非官方说法,“春钟”、“秋鼓”两个奖项都空缺,这样既维护了比赛公正性,也能对参赛者有个交代,但最终结果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宋歌的作品《了歌》独得“春钟奖”16万元,“秋鼓奖”空缺。获悉这一消息,圈内人一时哗然。

  隔天,媒体大多在渲染创纪录的奖金和强大的评审团,在为数不多的叙述性语句中,有这样一句:“……有的作品思绪太多整体太散,有的则形式感太过,包括朱世瑞、杨燕迪在内的几位作曲家都摇头认为没有上乘之作。”

  撰写这篇新闻的记者事后才知道,这篇仅700多字的报道差点引发上音作曲系的“流血事件”。对于当时作曲系会议室发生的火爆一幕,多位目击者有着不同的口头版本,相同的说法是作曲系主任、“钟鼓奖”评委、著名作曲家何训田打空一拳,又扔飞了一只烟灰缸,对象就是前晚向媒体表示作曲比赛“没有上乘之作”的朱世瑞。

  中立调解却遭恶语攻击

  2007年是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庆典,“钟鼓奖”也是纪念院庆的重头项目。在这样的日子里闹出这样的冲突纠纷,无论是上音院方还是音乐界都认为不妥。“烟缸事件”的核心是“钟鼓奖”的评选结果,此时“《了歌》抄袭《七日谈》”的说法开始流传,《七日谈》恰好是何训田的作品,而宋歌又恰好是何训田的学生。

  争执不下时,上音老院长桑桐和原文联主席朱践耳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出面调停,以中立身份出场的朱践耳在反复聆听宋歌的获奖作品《了歌》和何训田的唱片《七日谈》之后,发现可能存在着“袭用”的嫌疑,于是认定《了歌》不符合比赛章程。

  随后组委会通过决议,一是何训田知道《了歌》引用他的作品但未向评委会说明,影响了赛事的公正公平;二是要求宋歌自行退赛,退还奖金、奖状。但在此后一年多里,不仅该决议未经公开执行,朱践耳和桑桐还不断遭到不明身份者的恶语攻击,这也是朱践耳先生此番撰文自辩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先生怒斥的不是“打人”、“辱骂”这些低级暴力,而是对学术机制失衡以及对事件处理结果的极度失望。评奖机制的问题也是学术体制的问题,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体制机制在冲突面前却成为了“火药桶”——如果没有那个飞行的烟缸,也许“钟鼓奖”的争议将成为又一个桌面下的话题。

  在《人民音乐》刊载的文章末尾,朱践耳写道:“我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腐败要‘下猛药,零容忍’的报道后,不禁回顾这一年多来的遭遇。我们两个87岁高龄的老人被折磨得够呛!我想,我是在谱写一首‘良知交响曲’呢?还是又一曲 ‘悲调’?!”

  新报记者|王晨|文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