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早年给我的印象
在我年轻的时候,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一周之内从副教授升到了教授。在他当上副教授的时候,他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只过了一周,他又来了一封信,说当上教授了,而且还当上了系主任。
1952 年,我到北京考大学,就住在父亲那里,与父亲的接触开始多了起来。不过,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看到父亲搞研究。只见他整天开会,搞运动,早出晚归,我看不到他那个人。虽然当时家里环境很好,有个书房,但没看他做什么学术。他搞学问的高潮期,是从“文革”中后期开始的,而爆发期则是在80 岁至 90岁之间,除了在德国奠定他学术地位的那些年。
父亲在“文革”中的自杀想法
那个事情,父亲其实策划已久,安眠药准备好了,服药的地点也在圆明园选好了,把存折、粮票也早早交给了我婶祖母和妈妈。但就在他准备出门去实施这一计划的那天早上,一群红卫兵涌上了门,并把全家人都逼到了厨房里,然后那帮红卫兵就在屋里进行抄家。 等到红卫兵折腾完走了,父亲就想,像这样的耻辱我也忍受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于是,自杀的念头一下子烟消云散。
那时,学已经不能教了,父亲就决定进行学术研究。他是把这作为斗争的一种方式。另外,他对学业也有着不可舍弃的愿望,并对未来抱有很大信心。当然,我们只是知道他在做什么,但具体内容并不清楚,因为那个太专业了,我们没有一个懂的。
家里人都是围着父亲转
父亲在家里基本什么也不管,像孩子上学,洗衣做饭等生活上的事情,他一概不问,只管搞他的学问。他的习惯,是定期给家里一笔钱, 100 块、 200 块,然后怎么花、够不够,他就不操那个心了。有时不够花的,都是我婶祖母、 母亲去想办法,也不去问他。但我觉得,他虽然在家里沉默寡言,但内心里什么都清楚,都有数,只是他不表现出来。
对于父亲的生活习惯,并没有觉得什么不适应。他习惯早起,因为那个时候比较安静,当然他睡得也比别人早一些。他起床后,自己泡一杯茶,再吃上几片馒头片和几粒花生米就可以了,也不去麻烦别人。
在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争吵过,因为所有人都让着他,都围着他转。 对他,包括我婶祖母,我母亲,都完全是容忍的态度。这个,我父亲肯定也感觉到了,所以,在他后期的文章中,他把容忍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父子隔绝 13年究竟为了什么
从1995 年我的婶祖母、母亲和姐姐都去世后,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陡然紧张起来,及至决裂,在此后长达13 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见过一面。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与现在妻子的缘故。我现在的妻子,原来在我们家做保姆,伺候我父亲,年龄比我小很多。但我说,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其间,有些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导致我们父子之间产生了很多误会。
我们父子在去年11 月重归于好之后,父亲曾问过我一句话:“你真的想毒死过我吗?”我回答父亲:“ 这怎么会呢?您相信吗?” 父亲说:“我不相信。”
父亲不相信,怎么还会搞出这么个事情来?无非就是有人捣鬼,想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