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徐匡迪: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2009年07月16日 08:48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科学智慧和文学艺术的宝库。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籍不但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更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传承了人类的文明,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好学、读书的传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开卷有益”等名言都凝聚着先人对书的尊重,反映出书籍对人类思想发展的巨大影响。可以说书是连接古今、贯通中外、记载历史、传播知识的桥梁。正因为有了书,人类文明才得以世代相传。阅读前人留存的书籍,就好比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穿行于时空的隧道中,让我们看得更远和更广。古今中外,凡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大多酷爱读书。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张溥博览群经,七焚七录;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读了1500多种书,写了一百多本笔记;毛主席阅读《二十四史》,几乎页页都留有眉批注释;爱因斯坦在反复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论,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在当今视屏媒体吸引眼球、轻松娱乐流行的时代,业余读书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枯燥的事,书的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险。但是从人的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角度讲,读书确实比一般娱乐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更应成为每个人品格和情操的滋养剂。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大诗人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看一本书,就是一次灵魂的旅行,它能挖掘沉默于字句中的金子,转化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曾经饱含热泪颂读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也难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励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情景。此外,读书亦是美的享受。翻开一本好书,闻着淡淡的墨香,可与陶渊明一起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和苏轼一起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从《离骚》中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的悲愤和坚定的品格和操守。所以,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广博学问,还能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没有比读书更高尚的娱乐休闲方式了,也没有比读书给人带来的欢乐更持久了。读透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荷增加、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国人的阅读率却持续走低,尤其是目前世俗化、搞笑化的视频节目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在干部的业余生活中,各类应酬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中的好多人已越来越淡忘了读书所能获得的人生启迪。

  我们当前需要重新唤起国人读书的激情,人人亲近图书,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时代的风尚。

  读书不妨涉猎广些,把读书作为汲取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营养的渠道,作为全面认识世界的阶梯。鲁迅曾说:“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作为中国工程院院长,我认为工程科技人员不应该只读本学科的专著,而需更多读些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否则只了解本领域的知识,将会视野窄小、境界狭隘,甚至连本专业领域的工作也难做好。譬如,建筑工程师不能不懂历史,不能为建造现代化的广场而拆除千年古城、古迹;城市规划人员要了解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规划,而不考虑我国人口密度大和耕地狭小的事实,否则会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汽车工程师需要同时考虑环境噪音污染和废气污染问题;水利工程师更需要考虑水利工程对周边水土资源和生态的影响。所有的工程设计都要与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总之,不管是文学的、艺术的、科技的、思想的、生活的……只要是好书,就开卷有益;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承接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

  同时,读书不能搞实用主义,不能每读一本书都要有实用的目的,而应使它成为引导我们思考的路标,认识世界的催化剂。读书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也不一定非要找到答案,急功近利地去直接找答案是一种书呆子的行为。我以为书只是一片肥沃的土壤,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成长的环境和基础,还需要通过自己的耕耘、播种和浇灌才能有所收获。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中,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行为。在学校教育分系分科的情况下,只有书是面向所有的人,非本专业的人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依赖于读书。苏东坡曾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为了使我们的每一天都能在快乐中进步,多读书吧!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