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师”? 自封的不能充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何谓“大师”? 自封的不能充数
2009年07月15日 12: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何谓“大师”

  日前,两位大师级人文学者走了。

  第一位是季羡林先生,当今最享盛誉的学者,央视新闻中午即报。另一位就是任继愈老先生,同样德高学昭的泰斗。

  任先生先去,凌晨四点半,终年九十三岁。季先生随后,上午九点,终年九十八岁。都是已过鲐背之年,接近期颐之岁,算得白喜了。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九十叫作“鲐(音台)背”,百岁叫作“期颐”。他们正好在这中间。

  同一天离去的两位泰斗,居然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位都是山东人,都是北大教授。学问也多有交叉。季先生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做过北大副校长。任先生是历史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从人文学科看,文史哲三大家,他们至少都居其二。当然两人都写得很好的散文,文自然也不在话下。

  二老生前也交好,暮年还常常出席同一活动,世纪之交好像还一道去过台湾。不知二老结伴到了上三界,是否还会切磋学问?

  由这两位真正的大师,想到近几年不断冒出的自封大师,总有点心下惶然。前些时候盛极一时的文怀沙的“大师门”,弄得沸沸扬扬,但终究不了了之,据说“大师”蛰伏了一段时间,又出来活动了,继续做各种模棱两可的报告,继续讲词不达意的话。上海还有高校公然挂出“某某大师工作室”的招牌,像厂庆店庆一样地搞仪式,“大师”亲自去掀开红盖头揭幕,弄得非常搞笑。但时至今日,有多少人承认这种“大师”了?除了引来更多质疑和白眼外,似乎没见到发自内心的尊崇。

  实际上,今天的“大师崇拜”,说穿了还是文人内心的不自信。谁都明白,大师不是靠封的,是学术造诣和学界口碑的汇集,所谓水到渠成。孔子就从来没自封过大师,反而清楚地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死后,孔子成了大师,而且是“至圣先师”。这是他老人家生前想不到的。其他大师无不如此,几乎没有看到真正的大师是自我加冕的。自我加冕的“大师”,总是害怕夜长梦多,趁着自己还有点活动能力,赶紧先把“商标”抢注到手,显得相当的合法,他们以为“大师”会和级别、职称一样可以固化,以为世界上本没有大师,叫的多了也便成了大师。

  考察一下大师的成长,可以看出,大多没有一个好环境,恰恰是寂寞、孤独地做学问做出来的。基本上看不到靠天天做报告做成大师的。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耐住寂寞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生活在聚光灯下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所以,大师的贬值也便成为无奈的必然。

  随着季羡林、任继愈这样的大师离去,目前除了饶宗颐等几位大师硕果仅存。再过几年,大师时代即将跟他们一道远去。

  那些自封的“大师”,到底是不能充数的。

  (胡野秋)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