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探秘 尚存众疑点谜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探秘 尚存众疑点谜团
2009年07月15日 0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西安七月十四日电 题: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再度探秘

                 中新社记者 冽玮

  六月十三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时隔一个月后,记者探访了秦俑一号坑发掘现场。

  “秦俑之父”解惑答疑

  闷热的一号坑大厅里,考古发掘现场向隅一角,处于人声鼎沸的浪尖上。远远地,坑底晃动着的一头白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袁仲一,这位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原秦俑博物馆馆长,年近八旬、行动缓慢。回答问题的思路却很清晰。

  第三次发掘时,考古人员在战车上发现一个圆形漆木环,直径达六十厘米,上面残存着零星的红色与绿色彩绘,时隔千年,彩绘色彩依然亮丽。近日,考古人员在漆木环上又发现另外一种颜色——白色。漆木环曾经在秦兵马俑陪葬坑也发现过,样子却大不一样。类似的疑点还有很多,执行领队许卫红常常会寻求“救兵”。

  袁仲一表示,三号坑也曾有木环,但中间还有圆形的盖子,“当时推测是华盖,级别较高的车上才会有华盖。”相似的木环是不是意味着一号坑将出土在“指挥部”出现过的华盖?但这个木环中间并没有盖子,脱离了原来位置,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至今尚未定论。

  女考古学家快人快语

  许卫红,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名字,一段演绎传奇色彩的人生,一张具有东方古典美的面孔……她站在高高的土沿上,背景就是巨大的兵马俑军阵。

  “一听我的名字,就知道是文革中出生的。”许卫红说,考古是很有趣的事情,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为考证历史而不是挖宝。在她看来,兵马俑考古虽然备受关注,但和任何一个平民墓地的地位是一样的,都能读出故事来。同时,考古又是很理性的,总是以实物形式出现,没有结束挖掘,谁也不知道究竟怎样。

  近日新发现的一个身着铠甲的高级军吏俑,俑身断裂成多节,经过表层土剥离后,发现其战袍的角上有一块彩绘,裤子上则零星分布着较大面积的彩绘,可用厘米来计算。专家对其进行颜料分析时,发现有因发现于中国汉代的器物上而被命名为“汉紫”的紫色硅酸铜钡。许卫红根据俑身上的铠甲不是将军惯穿的“鱼鳞甲”,分析出该俑属于将军与武士之间的军吏;她惊奇于当时色彩技术的高超,因为这种颜料在自然界中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人工合成又需要很强的技术手段。

  据了解,受家长的熏陶,许卫红的女儿也喜欢上了这一行,并一再要求报考考古专业。

  现场发掘“烤”热旅游经济

  七月流火,潮水般的游客被导游带到标有“挖掘现场”牌子附近,从其位置往下看,十几位身穿土灰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据了解,秦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活动,是展出和发掘同时进行的,游客参观不受影响。这种边展出边修复的展览形式非常少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有二十多个人,分工很细。考古部主任刘占城告诉记者,兵马俑的发掘清理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细活”。目前两辆战车和八匹战马的碎片正在陆续清理中,只要陶片全在,修复起来并不困难。他还透露,“只有在地下坑内,才能找到一种职业的满足感。因为身临其境,因为隐蔽神秘,才真正感受到发掘工作中作出的决定和判断都必须非常严谨。”

  许卫红说,此次采取的是边发掘边开放的方式,他们非常注意着装,不管天气多热,也要穿工作服,被队员视为一大苦事。此外,计划是从东向西逐层出土,按照每层十厘米的样子,清理上面的回填土。为不影响游客参观的质量,只能晚上把土运出现场。

【编辑:卢岩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