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头衔相当多,但他自己承认、并乐于接受的只有两个:一是教授;二是翻译家。
惊闻季羡林先生仙游,内心无比伤感。季老知识渊博,对文化的许多学科都有研究,但从我与他的接触中,深感他对翻译尤其情有独钟,而且对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季老头衔相当多,但据我所知,他自己承认、并乐于接受的只有两个:一是教授;二是翻译家。他对别人称他为“国学大师”十分反感,说自己只是一名文科教授,就连称他为“作家”也说“会脸红”,只承认自己是“作家票友”,但称他为“翻译家”,他却欣然接受。季老2004年出任“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他告诉我:“有了这个职务,他们就会向我汇报翻译工作,我也就好提意见了。”
季老译过印度名著《罗摩衍那》、《沙恭达罗》以及德、英、俄等其他国家的许多作品。更可贵的是,他不断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叫喊。他与翻译钟爱至深的情结,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得到印证。
季老高度评价翻译在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季老认为:“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他常用这个观点,批评那些不重视翻译的现象。
季老十分重视翻译职业道德建设。近些年,媒体时常曝光翻译质量下降、抄袭剽窃、翻译造假等现象。季老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译者受追逐金钱的影响,淡忘了译德的自律。针对上述状况,季老积极提建议,发倡议,呼唤社会重视翻译职业道德的建设。他认为,翻译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要看翻译本身能否站得住脚。翻译什么?怎么翻译?翻译首先有个道德的问题、风气的问题,这些问题译者都不能回避。为了发挥舆论的作用,2002年6月,季老会同杨宪益等十二位著名翻译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向译者提出了6条自律的要求。2005年2月,他又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改善社会风气,要求在物质、精神之外,还要在“第三个层次”重视心理素质和审美趣味的提升。
季老还不断呼吁改善翻译工作的客观环境。这一点,2005年2月季老就翻译问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与我的谈话中阐述得最为全面。季老呼吁改进高校翻译教学,加强翻译学科建设,大力培养职业翻译家,提高翻译稿费,开展翻译评论,建立保证翻译质量机制,完善翻译出版管理,特别是第三次公开吁请设立“国家翻译奖”。季老对翻译如此关切,对翻译设想得如此全面,是对全体翻译工作者的巨大鼓舞。
季老走了,他对翻译事业执著热爱的精神,必将激励后人,沿着他那敬业不懈的轨迹继续奋发前进。
(李景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