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乌鲁木齐七月十三日电 题:乌鲁木齐:移民之城 文化融合之地、商业之都
——学者详解乌鲁木齐历史
中新社记者 李德华 汪金生
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齐清顺十三日向中新社记者详解了乌鲁木齐的由来及移民历史。这片土地从一片牧场,短短二百年内,成长为一座拥有二百五十万人口的现代化商业大都市。
现已退休的齐清顺,一九五九年从河南迁到新疆伊犁,一九七五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返回新疆工作,之后一直定居乌鲁木齐,对新疆民族文化及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清朝:从冬牧场到满、汉军城
历史上的乌鲁木齐曾是蒙古准噶尔部族放牧的地方,在蒙古语中,意思为“优美的牧场”。这里的一条河从南至北而过,三面环山,冬暧夏凉。夏日青草萋萋,冬季牛羊遍地,是牲畜过冬的理想之地。
齐清顺告诉记者,清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准噶尔汗国叛乱后,于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将该地定名迪化,意为“启迪开化”之意,并将其作为新疆的政治中心。
当时“迪化”城分为满城与汉城。“满城”顾名思义为满族人口聚居地方,位于今天乌鲁木齐市西南部的新疆农业大学附近;“汉城”主要为汉族军民居住地,集中在今乌鲁木齐南门到北门、东门到西门之间的老城区。齐清顺说,当时乌鲁木齐人口以汉族为主,其次是回族。汉族主要来自于屯军以及军员家属,一直是乌鲁木齐的主要民族,汉文化在乌鲁木齐也占主导。比如乌鲁木齐拥有孔庙、文庙等文化场所,乌鲁木齐市著名景区红山上和人民公园内,也多为汉文化建筑,著名学者纪晓岚曾在这里留下众多诗篇。
“迪化”的汉、回民众团结一心,曾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鸦片战争之后,中亚浩罕汗国派遣阿古柏入侵新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将领左宗棠抬棺西征,率全城军民,击退了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
清末民初:形成天山南北的商业中心
据了解,那时迪化又增添了清朝的驻疆部队,以及随军而来的“赶大营”的以天津杨柳青人为主的汉族人。当时的迪化,商贾云集,已经成为新疆天山南北的商业中心,有津、京、晋、冀、陕、甘、湘、鄂、豫、川等商会。
有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又有一批又一批的汉族人来到迪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内地大批汉族人陆续经甘肃来到新疆,其中一部分来到迪化。一九三四年,退到苏联远东的抗日义勇军有一两万人经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塔城巴克图口岸来到新疆,其中大部分留在了迪化。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八年,因为日本侵略中国,大批东北人逃至苏联远东地区,被苏联军方监禁,后经中方交涉,也经同样的线路经塔城巴克图口岸和伊犁霍尔果斯口岸来到新疆,其中一大部分到了迪化。在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又有数万军人及其家属来到新疆,相当一部分住在迪化。期间,也有一部分回族人和维吾尔族人陆续来到迪化,其人口较少,多居住在南门外至南梁一带,也就是现在的解放南路一带。当时的维吾尔族多在当地做小买卖,集中在今二道桥、山西巷附近;还有马夫、车夫多集中在沿河一带。
一九五四年:迪化改为乌鲁木齐
“迪化”的名称仅在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被使用。一九五四年,被改回“乌鲁木齐”。现在只有台北市还保留有一迪化街。在此之前,这座城市很少见到伊斯兰文化建筑。齐清顺说,维吾尔族的大批涌入是在一九五0年以后才开始,而乌鲁木齐建筑伊斯兰化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果。
他介绍,新疆于一九五五年成立维吾尔自治区,并将乌鲁木齐作为自治区首府,大批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干部开始从新疆南北调往乌鲁木齐,包括大批家属也随之迁来。此外,新疆十余所高等学校,每年都要从新疆各地州招生数万人,毕业生多数都留在乌鲁木齐工作。
改革开放:成为新疆乃至中亚的商业大都市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新疆及乌鲁木齐的地缘优势得到发挥,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包括汉族民众在内的各个民族,甚至包括来自海外的中亚及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商人,也陆续来乌鲁木齐定居。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了文化,使乌鲁木齐成为新疆乃至中亚的商业大都市。
近年来,大批流动人口从偏僻的农村地区迁移到乌鲁木齐,由于成分复杂,政府部门对其管理跟不上,随之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齐清顺说,比如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中,一些暴徒有组织地来自距离乌鲁木齐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和田、喀什等地。
齐清顺说,乌鲁木齐一直是一座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移民城市。如今乌鲁木齐已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之城、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大都市。乌鲁木齐的飞速发展,正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