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篇—李伯清:春晚好几次让去都拒绝了
名词解释
散打评书
是由川渝地区的民间艺术家李伯清于80年代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吹牛皮、摆龙门阵等方式东拉西扯,以不正经话讲正经事的一种评书形式。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很快就在川渝地区流行开来。
“说书”事业在麻将声中孕育
用成都话说:李伯清是靠摆龙门阵起家的。
他童年悲苦,中年坎坷,大器晚成。小学一毕业就开始在社会上混,当过包装厂工人、人力三轮车夫、炊事员、搬运工、木工。他从小的梦想是做厨房的大师傅,为了生存,才阴差阳错地入了“说书”这行。他的事业机遇在永远充斥着嗑瓜子声、搓麻将声和擦鞋掏耳吆喝声的世井茶馆里孕育而生。1994年2月17日,李伯清说他一辈子都记得,就是他开书的那一天。李伯清自创的用原生态语言和家常瞎话来调侃社会现象的诙谐风格,得到了众多成都人的喜爱。再加上长期底层社会的生活使他深谙人情世故,熟悉市井风情,讲述起男欢女爱、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丑恶、人间冷暖等凡人俗世的时候,尤其能得到普通市民的共鸣。两三百平方米的茶馆从每天只坐20人,发展到后来次次满堂彩的热闹非凡,前后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然而李伯清的这一生注定是消停不下来的。曾经因为得不到成都任何一个正规艺术团体的认可,而负气远走重庆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今又因为出家未果,夹在媒体、观众和社会舆论之间,尴尬不已。为了避免闲言碎语,李伯清停止了一切“外交事务”,闭门谢客,将“掌门大任”交给了大弟子廖健。廖健继承了李伯清散打评书的优点,并自成一格地在其作品中加入了Rap、爵士、摇滚等元素,发明了“音乐散打评书”。但真正要想亲身经历散打评书的盛况,却只能遥想当年属于李伯清的光辉岁月了。
影响力:北有赵本山,南有李伯清
李伯清火了,《华西都市报》撰文:北有赵本山,南有李伯清;李伯清火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说评书的声音,时尚的年轻人腰里都挂着一个耳机,不听流行歌曲,都在听李伯清的评书;李伯清火了,“素芬、假打、散打”这三个词火爆的程度,是当今网络流行词汇望尘莫及的;李伯清火了,连三岁的娃娃都知道成都出了个“李伯伯”;李伯清火了,十几万观众的演出不在话下,演出费噌噌地往上涨;李伯清火了,连他自己也调侃说:“李伯清去上厕所,看厕所的小妹一见我就喊:‘呦,李老师的嘛。随便屙随便屙”;李伯清火了,桃李满天下,“李家军”成员涉足影视、音乐、主持、评书等多个领域。
李伯清火了,一介平头老百,被灌上了“巴蜀十大笑星”、“国家二级演员”等头衔;
李伯清火了,整个四川,都为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倾倒。
经典段子
●酒是穿肠剑,色是刮骨刀,钱是人的胆,气是惹祸包。
●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中的4分之3,你死了关我屁相干。
●如花似玉,如花椒似芋头,麻不死几个,哽都要哽死几个。
●素芬,起来起来,去把啤酒瓶瓶给我卖了,老子要回传呼了。
●这二年生东西烫哦!哪儿像我们那阵哦,耍三年朋友,连幺指拇儿都不乱敢勾一哈,勾了都要扯拐。现在,上午才认到,黑了就带回去了,第二天起来还要说黄话:“小妹儿,你咋睡到我这儿喃?”
●龟儿死人,你霉不来嘛问隔壁子李伯清咋霉的嘛!
●成都人有个坏习惯就是见啥问啥,让很多外省人都搞不懂,比如说端碗面过来,“吃面哇?”我端的是面的嘛,端碗饭就问吃饭哇,拿个锅盔就问吃锅盔哇?这些都可以理解嘛,最怄人的是厕所头碰到,“嘿,解手哇?”我不解手我跑到这儿来爪子嘛?修理灯泡唆?更怄人的是,看到你在厕所格格上估到,脸都涨红了,他还跑过来问“解大手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