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铭文中隐藏秘密
1981年11月,在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的罗炤为撰写毕业论文,在云居寺遗址进行科考。在反复比对“施茶亭”的石碑和日本的相关考古记载后,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石经山可能真的存在佛舍利。为此,他找到了当时房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沈书权。
“那是11月23日的夜里,我们在一起聊天,聊到这个历史谜团。”已经退休的沈书权回忆,当时他正在石经山主持石刻经书的修缮工程。
罗炤提到了日本1935年4月出版的《东方学报》第5册副刊内有一篇学术论文,《房山云居寺研究》,是京都大学学者冢本善隆1934年带领调查团赴房山考察石经山时的报告。里面提到了石经山藏有佛舍利。
“‘施茶亭’是明朝的善人给上山参拜的信众施舍茶水所修建的凉亭,边上有块石碑上就记载了:藏舍利于雷音洞。罗炤认为这个证据充分说明了石经山有佛舍利,并且就在雷音洞内。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应该找寻一下。”沈书权考虑了一会儿,决定让当时云居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梅傲雪和罗炤一起,第二天进雷音洞考察。
11月24日黄昏,罗炤二人兴奋地回到营地,告诉沈书权,雷音洞内弥勒佛像背后的大方石下有秘密。雷音洞内不到40平方米,高不到3米,中间原有一座弥勒佛像,上世纪40年代初被挪走,只剩下一个基座,基座的四角各有一根千佛柱。整个洞内的地板大部分采用不规则的石块铺设,只在基座后有一块1米见方的大青石,十分规整。石缝边还采用了白石灰灌填。
11月25日,沈书权亲自上山入洞勘察,情况果然如罗炤二人叙述一样,“下面应该有东西。”多年文物工作经验告诉他,“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毕竟几百年都没人发现过,我们也就想试着发掘一下。”
11月26日,众人准备了一天。11月27日11时15分,沈书权一行7人在雷音洞开始发掘。铲掉白灰,翘起近1吨的大青石,地上露出一个半米见方的洞口,里面有一个半米见方的汉白玉石函。
“当时我们都十分兴奋啊!绝对是宝贝。抬回来打开一看,果然是两颗佛舍利。”沈书权回忆,他们还特地挑的28日凌晨开函。
房山发现佛舍利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北京市文物局就指示房山文管所妥善保管。当年12月20日,佛舍利被送到了中南海怀仁堂。随后,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妥善保管。佛舍利被存放到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的金库内,秘而不宣。直到1987年才对外公布消息,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
-首次采用高科技供人观瞻
在金库保存了20多年的佛舍利只在1987年和1999年两次向世人展示,分别在广济寺和雍和宫,引来众多信众参拜,却从未回过出土地云居寺。此次是继出土28年后首次“回家”。
2005年年底,新首博落成,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文物局牵头,将佛舍利运至新首博地库内妥善保管。据首都博物馆安全保卫部主任陈建国介绍,地库采用了世界级的恒温恒湿技术,除了库区附近近百名专职武警和安保人员外,还采用了多层技术防盗。库门采用机械锁和密码锁,还有掌纹识别技术。库门前采用声控系统和监视系统,打开库门时有自动摄像系统拍摄。库门还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防火、防盗、防水技术。
“整车炸药都无法炸开库门,绝对万无一失。”陈建国说。除了五层石函在首博“北京通史”展定期展览外,佛舍利从未露面,此次展出机会十分难得。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云桂荣也告诉记者,这次是自1999年在雍和宫接受观瞻之后,佛祖肉身舍利这一佛门圣物十年来第一次亮相于世,是极为难得的观瞻机会。从6月23日至7月2日,舍利将供奉在云居寺最大的殿堂毗卢殿内接受观瞻,并将采用特殊观瞻方式:通过安装在舍利塔内的500万像素摄像头,游客可以从舍利塔两侧的两个46寸液晶显示屏上清晰地观瞻佛祖肉身舍利,此举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只能远观、不能近看舍利真容的难题。
此外,据云桂荣透露,为了确保国宝在观瞻期间万无一失,所有游客都将通过安检后方可进入,并禁止带包进殿;上香在毗卢殿外完成,毗卢殿内观瞻区域严禁香火,未经许可不得拍照摄像,不得长时间滞留观瞻;观瞻区域要求游客仪态庄严,衣冠整齐;禁止穿拖鞋、背心入寺,寺内禁止大声喧哗。一旦人流量超过了既定规模,寺内将进行客流限制。
另据云居寺工作人员介绍,6月23日上午云居寺佛祖肉身舍利迎请仪式将严格控制现场人员数量,所有参与人员需凭证件入场。因此建议游客最好在23日中午12时以后再前往进行参观,从6月23日至7月2日的10天内,每天早晨8时30分到下午17时,民众及信徒都可在云居寺内观瞻拜谒。观瞻活动结束后,佛祖肉身舍利将送归首都博物馆继续珍藏。
云桂荣表示,目前云居寺还不具备长久保存佛祖舍利的条件。不过,世界最大的石经博览园——中华石经博览园也将于23日在云居寺风景区奠基,初步规划在地下建个舍利宫殿。届时,云居寺将向有关部门申请,将佛祖舍利迎回寺中长久收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