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南京:伙食每天不到5元 不同意疏散游客(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在南京:伙食每天不到5元 不同意疏散游客(3)
2009年06月22日 10:29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毛泽东几次来宁的真实目的

  毛泽东来南京,往往都与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1953年初,毛泽东主席南下视察海军,来到南京,这次视察就和不久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放蒋出笼”政策有关;1958年9月20-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并指示各级党委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此后,大炼钢运动在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坐海军“洛阳号”于凌晨到达南京,下午在玄武湖友谊厅接见了江苏省部、厅、局级干部,以及参加省委扩大会议的地、市、县委书记。23日,为《新华日报》题词,并到中山陵拜谒、参观紫金山天文台。24日,检阅了下关江面的三艘舰艇。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到南京,他为何而来,仅仅是普通的视察吗?事隔56年之后,发现周刊记者辗转找到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时任海军“种子”部队第六舰队副司令员冯尚贤。居住在山东青岛的冯尚贤老首长现已90高龄,在夫人的帮助下,他兴奋地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情景。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紧张得忘了自己的年龄

  1953年2月23日的晚上,冯尚贤和第六舰队刘中华政委兼司令率领“广州”、“南昌”两舰和第五舰队的“黄河”舰及31大队的两艘快艇,星夜兼程奉命由上海开到了南京下关码头,等待毛主席的视察。

  24日下午,天阴沉沉地下着小雨。在南京下关,毛主席来了。“当时我才33岁,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干部,和这么多高级领导干部站在这里,迎接毛主席,简直热血奔涌。”

  当时跟着毛主席一起来视察的有公安部长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毛主席身着土黄色的风衣,在蒙蒙的细雨中,面带微笑,他和所有同志握手,并且都问了姓名、职务。“第六舰队刘司令向主席介绍了我,主席问我,‘噢,我看你很年轻嘛,你多大岁数?’我的心怦怦地直跳,慌乱地回答说,‘43’。话刚出口,我立刻觉得不对了,赶快改口说:‘不对,33’。”

  毛主席凭吊雨花台为何未能成行

  “毛主席首先上了‘广州’舰,我们挑选了几个大个子战士,在舰的舷梯两边保护着。”冯尚贤说。

  在舰上,毛主席看望了战士们以后,便到了后主炮“130”大炮的前面看操演。冯尚贤开始指挥来这里接受检阅的舰艇,毛主席看了很满意。之后,一行人就到了会议室。

  在会议室里,毛主席给大家讲了罗部长不同意自己去雨花台凭吊的缘由。

  原来,毛主席在武汉时去参观了黄鹤楼,在黄鹤楼的群众,一下子就认出了毛主席,大家欢呼着,跳跃着,就把毛主席围了个水泄不通,跟着毛主席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担心主席的安全,立刻护卫着他撤离了黄鹤楼。到了南京,毛主席又提出要凭吊雨花台,出于安全考虑,罗部长劝说主席别去了。主席在会议室里笑着说,“不就怕人家照相嘛?”可他表示,虽然感到有点“委屈”,但还是得“服从”罗部长的安排。

  “主席可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了,一点也没架子。”冯尚贤回忆说,毛主席登上“南昌”舰,站在指挥台上,检阅了鱼雷快艇的表演,当快艇划着长长的水波疾驶而过时,快艇上的海军战士站得笔挺,向主席行着军礼,主席频频地向水兵们招手致意。

  主席扔下的墨宝被人捡走了

  当毛主席来到驾驶室时,“南昌”舰舰长曾泉生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和钢笔,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就给他在小本子上,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冯尚贤见了,就很恭敬地把预备好的纸张双手呈送到毛主席面前,说:“请毛主席写三张题词。”毛主席微笑着接了过去,陈毅司令疑惑地说:“要那么多干什么?写一张不就行了?”

  “因为在陆军的时候,我经常聆听陈毅司令的教导,也算是熟悉了,所以我就解释说,来了三艘舰嘛。陈毅司令也没再说什么。”冯尚贤回忆说。

  随后,冯尚贤就引领着毛主席来到预先准备好文房四宝的那间窄小的雷达室,毛主席在雷达室里那张小桌子上奋笔疾书,观通长曹福彬雷达兵于庆海扯着宣纸,副政委陈友仁在一旁吹气,让墨迹快干。主席很快写了三张题词,内容是一样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在写字的时候,有一张主席不满意,他便微笑着搓了一下就扔掉了,雷达员方刚很机灵,赶紧把这至宝拾了起来。“雷达室太小,我当时站在了门口,心里那个痒呀,恨不得捡到主席墨宝的人是我。”冯尚贤笑着说。

  陈毅透露说主席对海军放心了

  毛主席要乘专列回北京了。在南京的下关车站,很多人都去欢送主席,这时候,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张爱萍同志脱口喊了一声“毛主席万岁!”许多人都向毛主席敬礼致意,那行礼的胳膊长久地不放下来,还有人流下了眼泪。

  当天晚上,华东军区海军的领导在南京的AB大楼(即今天的华东饭店)举行宴会,许多年轻的干部都参加了。陈毅司令员说,毛主席看了海军以后说,“我感觉放心了。”

  在南京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

  “1958年9月20-2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并指示各级党委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介绍说,在这之后,南京的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全市“钢铁大军”达10多万人,高峰时32万人。南京无论市区、农村,到处可见竖起的高炉。单是那种小于1.5平方米的就有9200座。家家户户找炼铁炼钢的原材料,很多人家真正是“夜不闭户”了,因为大门上的螺丝钉都已撬出来上缴炼铁了。那时最受欢迎的东西是吸铁石,大人小孩拿着它,一有时间就会撅着屁股,在各个角落里到处吸。

  执行主席指示,许世友下连当兵

  1958年9月21日下午,毛泽东接见了参加南京军区常委扩大会议的全体人员。来到许世友面前,毛泽东握着许世友的手问,现在地方上规定每个领导干部要有一段时间进工厂当工人,下乡当农民,你们部队干部可不可以下连当兵?可不可以作个决议?

  执行毛泽东指示一向很坚决的许世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完全可以,坚决照办!”

  “在毛泽东走后的第二天,南京军区常委就召开了会议,讨论如何落实毛泽东的指示。许世友在会上第一个向常委报名,要求下连当兵。军区常委研究决定,批准许世友上将,张才千、肖望东、林维先、饶子健中将等30位将军首批下连当兵。”王建丰介绍说。

  离开家之前,许世友身着士兵服装,特地在屋里走了两个来回。他问秘书和夫人田普:“你们看看,我像不像个兵?”田普笑着说:“像,真像,就是老了点。”许世友来到了驻浙江宁波海防前线某部六连的时候,全连同志列队站在大门口,除了掌声,还有锣鼓声。连长慌慌张张跑步来到他面前,立正、敬礼,向他报告。许世友一见,连忙摆手说错了,错了,我是一个兵,是你们连的上等兵,应该是我向你连长报告。说罢,他举手敬礼,正正规规地大声报告:连长同志,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请分配工作!

  连长吓得一边还礼,一边回答:“首长,你被分配到二排六班。”

  许世友不高兴地说:“我不是首长,是上等兵许世友!”

  许世友来到六班,向中士班长张吉水敬礼报告:“报告班长,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

  部队家属到长江大桥看主席

  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到南京,在专列上与许世友谈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参观了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为了确保主席安全,大桥实施了戒严,但又不能完全没有普通市民。所以,军区便组织机关干部和家属上桥看夜景。

  73岁的吴肖霞(音)老人如今居住在解放路,40年前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她那在军区机关的丈夫告诉她取消原定的逛街计划,让她好好地收拾一下,晚上到长江大桥上看夜景。吴肖霞告诉记者,“当时我还问能不能不去,因为大桥都看了好几次了。我家老头就很神秘地说,真不去?不去的话,到时可别后悔。我一听,话里有话,但他死活不说。吃过晚饭,他换上了便装,也盯着我要我换上最好看的裙子,还给6岁的女儿扎上了红色的蝴蝶结。”

  吴肖霞一家三口晚上6点不到上了长江大桥,这时,桥上已经有很多人在逛了。细细一瞅,都认识,大家都穿得很周正、得体,都是接到通知说来长江大桥赏夜景。“过了很长时间,都凌晨了,我们很乏了,想回去,可又好奇是什么人要来,所以大家都在坚持,有些孩子都在大人怀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就看到一拨人,有十多个,从南边过来了,当时桥上的灯很亮,就见那人特别高大,走在正中间。我的心突然剧烈地跳起来,我磕磕巴巴地喊,大家快看,那是不是我们的主席。”

  “大家围到主席身边后,就知道喊‘主席好’了,都想不起来说什么话了。”吴肖霞当时也抱着女儿站在主席面前,女儿开口叫起来:“跟画画上一样,跟画画上长得一样的。”大伙儿哈哈大笑起来。吴肖霞一脸笑容地说,“主席这时候拉住囡囡的手,用湖南话说,没错,没错,是一样的。我抱着女儿,那心,比吃了蜜甜多了。”

  -链接

  毛泽东每次来南京视察都有明确目的

  据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编纂的《南京当代风采》整理:

  1957年8月中旬,毛主席不辞辛苦,来到了以“火炉”闻名的南京,召集华东各省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和部署反右派斗争。

  60年代初期,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搞清原因,研究对策,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把1961年作为调查研究之年。这一年的1月29日,毛主席乘专列到南京,在接见省委书记江渭清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抓好典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12月15日,毛泽东到南京视察,于人民大会堂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同志。

  1965年11月16-17日,毛主席在南京视察,了解全省、本市情况并作指示。

  ……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