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来南京时的三大住所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他所到之处令人极为振奋,自然要倾尽全力接待。在南京停留时间较长的几次,他主要下榻于以下三个地方:西康路33号的江苏省委招待所、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中山陵8号。
毛泽东为何会选择在这几处下榻,其间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寻访当年三大住所
留存中夹杂变化
一个多月前,南京紫金南麓东郊宾馆内绿阴遮道,86岁高龄的黄少武老人在1号楼前停步,周围的建筑和布局早已大变样,只有这座楼屡经整修仍然存留。
1号楼里伟人的身影早已远走,但是黄少武几乎每年都要到这儿来一次,这已经成为他离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年重回这里,他都忍不住想要触摸这里的一草一木。院落内郁郁葱葱的桂树、茶树,好多都是当年他和同事们亲手栽下的,更曾伴着毛主席在这里散步;东郊宾馆1号楼里的家具看起来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它们都是照着北京中南海里的样式定制的……
建国后毛泽东曾多次视察南京,黄少武先后5次参与和负责接待任务。除了中山陵5号、中山陵8号这两处住地,另一处便是位于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西康宾馆)。尽管这里位于城市中心,但是相对于庭院外的车流,西康宾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庄重、静谧。对黄少武而言,这里与他颇有“缘分”——现在他的住所也在西康路,与西康宾馆只有数百米之遥,“回忆当年的场景,好像每一丝气息都能感知……”
西康宾馆
来的中央首长原来是毛主席
1953年2月的南京,春寒料峭。30岁的黄少武在江苏省公安厅六处负责警卫工作,21日夜里他接到上级通知:22日早晨5点集合,有中央首长的重要接待任务!
5点左右,大家按命令赶到了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集合,大约200号人上了两辆大车,行驶到了江边的一个军用码头待命。
稍后不久,时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张爱萍也乘汽车到达码头。此前大家仍在心里琢磨究竟是哪位中央首长要来,看到张爱萍参谋长亲自上阵,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莫非是毛主席要来?”
6点多钟,“洛阳号”军舰在晨雾中渐行渐近。靠岸停稳后,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船舰上。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毛泽东主席微笑着走下军舰,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陪同他的还有陈毅、罗瑞卿等人。黄少武记得当时自己和现场所有人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知道拼命地鼓掌,“后来才发现两只手拍得生疼,麻了都不知道。”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在司徒雷登原来的住所住了3天
这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视察南京,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1953年2月22日-24日,下榻的是西康路33号中共江苏省委招待所,现在的西康宾馆。
毛泽东下榻的西康宾馆,在民国时期是美国驻华大使馆,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始建于1946年的这3幢西式楼房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外观,另外还有3幢西式平房。从西康宾馆大门走进去地势稍有些上坡,房屋也是依着地势而建。3幢楼房都是砖石结构,高3层,另有一层地下室。
现任西康宾馆办公室主任范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这里也是江苏省委的办公场所之一,当时的很多领导以及一些其他省份交流来的干部,也都住在这里。毛泽东下榻的是后中楼,是专门腾出来的一块地方,目前这里叫2号楼,多次整修后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
中山陵8号
当年没空调,从肉联厂运来大冰块降温
1957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南京,下榻中山陵8号。
当时黄少武已经调任南京饭店副总经理,被委以重任,“全盘负责”毛泽东主席在宁期间的生活起居。
7月份的南京正是“大火炉”发威的时候,接待工作要迎战的“头号敌人”就是高温酷暑。
中山陵8号原来是孙中山长子孙科住过的别墅洋房。院落内绿树成阴,走廊则紫藤缠绕,屋顶是平的,专门建有防暑降温的蓄水池。根据当时的条件这里已经算是比较幽静清凉的地方,然而南京实在太热了,接待班子刚到的时候,室内温度和室外基本一样,一量还是有37度!
黄少武指挥大家首先把屋顶的蓄水池内放满自来水,又从南京饭店调拨了几台民国时期的“华生”牌台式电风扇,放在室内不同的位置摆头吹风。可还是没什么效果。
有人提议,“用大冰块来降温!”此举获得一致同意,南京饭店的交通队赶紧开着大卡车,到下关的肉联厂买来冷库里的大冰块。毛主席下榻的房间里也很快添置了几口大缸,把大冰块放到大缸里,再把电风扇挪到水缸后面,对着冰块吹……等到毛主席一行即将到来时,房间的温度已经降到了33度!
学中南海,大床的一半用来放书
那天毛主席是下午到中山陵8号的。
在此前的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各项接待工作均以惊人的速度准备到位。这一切主要得益于黄少武以前的“考察”和积累。在中山陵8号的这次接待中,黄少武充分“动用”了经验,参照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工作、生活习惯制定各项接待方案。其中,最让主席随行人员满意的,就是跟中南海一样的大床。毛泽东多年养成了夜班读书的习惯,他的床也非常特别:一方面要大,适合他高大的身躯;另一方面要能放足够多的书,“我们给他准备的是一样大小的硬木板床,里面半边稍微高一些,整齐地排放着一排书籍。”
黄少武说,床上的这些书也是临时从南京图书馆调集来的,具体书名他记不清了,主要以古籍为主,“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资治通鉴》。”
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八点多起床,先在院子里散散步、活动活动,九点多钟开始看报纸,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报纸足足有20多种!黄少武说,他至今都对毛主席看报纸的情形记忆犹新,“因为报纸太多了,主席就让我们直接排开摆在客厅的地板上,他自己拿个部队里用的那种小马扎,坐在一堆报纸中间,看一份就挪一个位置。手里还拿着红、蓝色铅笔,不时地在报纸上写写画画……等报纸看完,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
中山陵5号
锅炉工怕吵了主席休息,直接用手捧起煤往炉膛里扔
1961年1月,当毛泽东再次来南京的时候,中山陵5号即东郊宾馆已经建成,29日晚就下榻在这里的1号楼。
黄少武继续承担接待任务,但他面临的挑战不再是高温,恰恰相反变成了“严寒”。室外寒风凛冽,室内如果没有取暖措施,就跟室外一样冻得人直跳脚。
根据省委的接待要求,1号楼主席的房间内必须保证恒温23度。与上一次的“降温”不同,这次要确保“升温”。相比之下,后者容易多了,毕竟建国已经12年,各项基础条件大有改善。1号楼在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取暖问题,楼内即可以烧锅炉、送暖气。
黄少武记得,当时的司炉工叫杨祥明,带着徒弟干得热火朝天。锅炉就在1号楼里面,通过管道直接把暖气送往各个房间。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烧起火来“动静”比较大。夜里因为怕吵到毛主席休息,师徒俩干脆把铲煤用的铁锹扔到一边,直接用手捧起煤来往炉膛里扔……
在准备主席房间的用具时,也延用了以前的接待方案,参照中南海的样式定制了一套办公用具,是紫檀木的,至今仍然在用。其中的一把椅子特别大,主要是考虑到毛主席身材高大,特地加了大的。另外,办公桌下边还有一个搭脚的台板,可以前后随意移动调节。
因为当时室内外温差较大,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当主席一行走后,宾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房间时开窗通风,突然间,天花板上的吸顶灯爆炸了,碎玻璃撒了一地。尽管当时主席一行已经离开,但这事也不容忽视。黄少武当即报告给省有关部门,专家前来察看后得出结论,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门窗打开后,灯罩在热胀冷缩效应下产生了爆炸。
本来这事并不复杂,然而“文革”期间,黄少武和接待班子成员还是受到了牵连。一起被“揭发”的,居然还包括他从上海锦江饭店专门要过来,装在墙上的温度计,被指称是“安装窃听器”。
伊村饭店
1971年9月,专列秘密停靠南京站
除了1953年乘军舰外,毛泽东后来到南京视察多是乘专列,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伊村饭店。当时这里曾经建了一排平房供毛主席下榻,但准确地说,并没有在这里住过,要么在此下车换乘汽车,要么就在此停靠,在列车上接见省市负责人听取汇报。这个停靠点也是为了便于警卫而专门修建的。
1971年9月,党中央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毛主席再次乘专列经过南京。
时任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的汪东兴在回忆录中谈到,这次随毛主席外出,他带了中央警卫团干部队100人,前卫、后卫车都上了部队。9月10日,专列一到上海,就把上海当地的警卫部队全撤到外围去了,在毛主席的主车周围全换上中央警卫团的部队,以防不测。9月11日上午,许世友赶到上海。
毛主席与许世友、王洪文、汪东兴,谈了两个小时的话。谈完话之后,趁许世友他们在锦江饭店吃饭之机,毛主席命令专列立即离开上海。专列开动时,车站的警卫人员马上报告了在锦江饭店吃饭的王洪文。王洪文小声告诉许世友,说毛主席的车走了。许世友非常惊讶。
匆匆吃过饭,许世友便乘一架伊尔-14飞机赶回南京,然后到车站接毛主席。专列18点35分抵达南京站,停车15分钟。不过,专列并没有开往伊村。毛主席让他贴身警卫汪东兴见了许世友。汪东兴告诉许世友:“毛主席昨天晚上没睡,现在休息了。毛主席还说,到这里就不下车了。”
两天之后,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发生了。
毛泽东的专列会在伊村补充给养
这次毛主席的专列停靠南京时,黄少武因为正在挨批斗,已经无缘再参与接待工作了。但他回忆以前有两次专列停靠时,毛主席也没有下车,他们接待班子都会按照要求,给列车上提供一些食品。“需要哪些东西,车上会递送个单子下来,一般也就是新鲜蔬菜,我记得有玉米棒子、青菜、苦瓜等。像腊肉什么的,都是从北京带来的。我们采购好了,再专人送到列车上。”
伊村饭店位于南京太平门外312国道边,地处紫金山北麓,在参天大树的环抱下若隐若现。经过多次修整建设,如今的伊村饭店依旧曲径通幽,那排平房也已改作其他用途。饭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店里基本没留下什么与上述历史相关的资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快报记者路军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