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去世当天还阅读近3个小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去世当天还阅读近3个小时
2009年06月19日 16:3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本报记者 朱侠

  主讲人简介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兼《党的文献》杂志主编,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悲患与风流——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毛泽东之魂》、《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文人毛泽东》等10余部。

  电视、电影文献片作品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新中国》、《使命》、《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大国崛起》等10余部。

  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存在和升华方式

  据陈晋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生存和升华方式。

  那么,毛泽东读书有哪些特点呢?陈晋介绍,第一个特点是读书之广博让人叹为观止。毛泽东去世后,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图书整理小组,整理出近10万册书。毛泽东在不少书上都有批注圈画。他读而未藏的书就更多了。另外,毛泽东读书很偏、很深,一般人不大读的书,他都涉猎。比如毛泽东说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俗语,是出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何典》,当时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毛泽东读书是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

  毛泽东读书是真读,是发自他内心的对知识、对思考、对思想的一种渴望。因为这种渴望,他才有一种真读精神。《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红楼梦》,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一些传记,他都反复读过。另外,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些习惯。一是读书的时候习惯做圈画,喜欢做批注,他曾经读过一本仅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批注就写了1.2万字。对同样内容的书,他喜欢找各种版本、各种观点的书对照来读。在读《拿破仑传》时,还专门找来英国人、苏联人写的不同的版本,了解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拿破仑的看法。

  除了写心得、批注以外他还喜欢跟别人讨论。在延安时,他专门组织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就讨论对这十多页的看法,要讨论出思想。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这样读完的。

  积累胸中日月 营造人间天地

  毛泽东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对他来讲,不仅是吸收知识、丰富谈吐,最重要的还是促进、指导他的实践。“毛泽东是在了解各种主义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晋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深刻理解并接受的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而不是别人?陈晋说,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真正对历史有影响力的人除了他当下的功业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建功立业后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人民越来越关注毛泽东得以成功的思想智慧、精神风范、经验方法,包括他的个性情怀。

  因此真正的伟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绝不是一世一代,他的思想和精神完全可以超越时空。陈晋介绍,有人做过一个调研,在中国的10个城市,对1250个人进行了调查,其中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请列出10个。”结果在中国人的眼里,排在前三位的思想家是毛泽东、孔子和马克思。

  陈晋说,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当中,他对前人和同时代的人创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是很注意吸收、扬弃和发展的。陈晋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毛泽东通过读书积累营造了他的“胸中日月”,他有了胸中日月才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创造了“人间天地”。所以,今天解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就是从他的胸中日月到人间天地的梳理过程。这就是毛泽东的读书形象。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阶段性特征

  陈晋把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概括为这样几个主要阶段。一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主要是完成从修学储能到寻找真理的过程。概括起来,他主要阅读了四类书籍,即传统的文史典籍,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的著作,新文化运动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书籍和马克思主义书籍。这些书不仅帮助毛泽东修学储能、修身处世,也为他后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下了伏笔,并且帮助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谈到此,陈晋特别指出,从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读书经历可以看出,在五四时期掀起大风浪的风云人物,都是一色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这些青年都是通过大量阅读比较后才确立了信仰,而一旦选择就不轻易改变,就会坚定地守望它、维护它、实行它,可见读书获得的精神力量何其巨大。

  毛泽东读书历程的第二阶段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一阶段,毛泽东主要是宣传家和实践家。他擅于用书宣传,用读书来指导实践。由于时常带兵打仗,又处于偏远山区,这一时期毛泽东读书非常之难,常常是无书可读,精神生活处于极度饥渴之中。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写信给上海中央,要求代买《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书籍寄来,特别是在战争中获得的《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几本书,他更是当宝贝,读不胜读。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时期。毛泽东用异乎寻常的精神坚持读书、发愤读书。这个时期读的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著作、文史哲著作、时事政治类四方面,这些书为毛泽东写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使他在当时成为理论权威。陈晋总结说,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使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走完了他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的最后一段历程,这里“领袖”的概念,不仅是政治的、军事的,还是思想的和理论的。值得指出的是,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还有一个根本主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读书历程中的又一高峰。涉猎范围更加广博了。仅就1972年以后的情况来看,他读历史传记,从《晋书》、《三国志》、《史记》等史书中选了23篇传记。他读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荀子》、柳宗元、刘禹锡、章炳麟等人的著作。还读了庾信、白居易、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辞赋诗词等。晚年毛泽东错综复杂的心态和至深且巨的情感世界,使他不得不从中国古典作品中寻求心志的勉励和抚慰,反映了毛泽东晚年普通人的感情。

  毛泽东提倡读书“授人以渔”

  对于编书、荐书和讲书的经历,陈晋认为这成为毛泽东习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很注意通过提倡读书来“授人以渔”,由此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和倡导读书,也成为了毛泽东特殊的政治领导风格。

  陈晋介绍,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和读书人,他要把书作为工具,作为教育的工具,作为理论创造的工具和理论普及的工具。因而当初在延安那么小的地方,能办起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学校,这在世界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当时条件很艰苦,但为了培训、教育办了那么多所学校,从党校到抗大、妇女学校、民族学校这些都有,包括了青年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等,这反映出毛泽东把读书学习作为我们党一种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而且毛泽东自己也编了很多书。比如说1955年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自己看了一大批文稿和报告,选编了一本90多万字的书,叫《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他自己写序言,并为其中的文章写按语。这本书被称为“农业合作化的百科全书”。

  没有动力的事情是不能持续的。那么,毛泽东读书的动力是什么?陈晋认为,毛泽东读书的动力和目的是混合在一块的。他读书的动力有3个。第一,毛泽东早年读书的时候很推崇“圣贤”人格,他很看重有思想并且能够向人们传播思想的人格境界。第二个动力就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深刻体会到干事业,靠两条,一条是人才,一条是道理。只有靠道理支撑的事情才能持久去干。所谓道理,就是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论。一个军队、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靠道理来凝聚,来干事情。因此他说,路线对了,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第三个动力,就是来自于他的个性,来自于他的读书人的个性,他的文化性格。同样体现为读书人都有的潜在的求知欲,但凡有一个知识空间要他去了解,就有一种足够的诱惑让他去克服障碍,去了解它。这种读书人的天生的求知欲,也是毛泽东读书的动力。人格理想、领导方式、文化个性,这3点应该说是支持毛泽东终身读书的动力所在。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