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群陷“捐款门” 都江堰教育局首度开腔回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群陷“捐款门” 都江堰教育局首度开腔回应
2009年06月18日 07:19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作家群陷“捐款门”,纷纷出来作回应

  麦家、阿来、杨红樱联合声明:我们是真捐,一共77万

  今天下午接到记者的电话,告诉我网上有一篇文章,对麦家、杨红樱和我三个四川作家在5·12地震后发起为重建灾区乡村学校的捐款行动的真伪提出了强烈质疑。

  现在觉得有必要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交待,而不是出具一张基金会的发票那么简单。

  地震发生后,我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希望有灾区的作家去参加他们在北京举行的图书义卖活动,而我和麦家一方面人在四川,算是灾区作家,同时,我们两个人都有书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于是,就约了麦家一起去北京。

  路上,麦家告诉我,车后座上的包里有二十万现金,准备捐。第二天,四川作家杨红樱也有意捐款,当时我们俩就说应该把她也拉进来,由我们四川三个作家共同来发起这个行动。

  这时,我们三个人的捐款一共就有了四十五万,他们各二十万,我父母兄弟都在农村,负担较多,量力而行,出五万。我们当时就想,不能经手哪怕是一分钱的现金,但要给钱找一个恰当的地方,这时,我想起阿坝州教育局,当夜电邮给阿坝州教育局局长,希望他明确对我们提出的监督学校修建资金流向等事项表示明确同意。他表示:完全同意。之后,我们三个在《北京晚报》和某网站刊出倡议书。

  很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位编辑和杨新兰就往这个账户各捐出了两万元,作家出版社编辑王淑丽也捐出了一万元,外经贸大学的教授,作家冯晓虎也捐出了两万元。我的小说德文本的翻译家卡琳、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德国朋友马克为汶川地震募得的几千元人民币也汇到了阿坝州教育基金会。我们还从广州方面得到了最大一笔捐款,一共二十多万,承批评家谢有顺兄张罗,捐款的人中有诗人舒婷,福建女作家林那北(北北),青年作家张悦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朋友,不认识的看了倡议捐款的朋友有三位,共六万。

  也就是说,捐款主要是四个来源,一是我们发起的那一笔,再是友人舒婷他们那边集中的二十多万,再就是北京那几个朋友的捐款和社会朋友的慷慨。今天,记者们应当从阿坝州教育基金会拿到一个具体的数字,七十七万。

  ——以上选自麦家博客上阿来的回应,有删节,随后麦家本人又公布了捐款人名单并附捐款凭证

  都江堰教育局首度开腔回应:捐的是书不是钱

  易中天开骂余秋雨,可谓火上浇油,引爆了原本就甚嚣尘上的舆论。但是,面对易中天咄咄逼人的“单挑”,余秋雨一直未作出任何回应,他的助手金克林的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昨天,记者致电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董事长黄育海,他说都江堰市政府很快将作出书面回应。一个小时之后,记者收到一封由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转发的电子邮件,这篇长达四千余字的文章是《都江堰快报》记者李崎撰写的一篇报道,名为《余秋雨捐赠学校图书馆乃“君子协定” 实际捐赠金额将突破20万元》。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黄育海说,余秋雨去年地震后公开表示,希望能在都江堰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去年6月初,他来到都江堰,向都江堰党政主要领导和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再次表达了这个愿望。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肖融介绍,都江堰教育局建议余秋雨将本来想捐的20万元捐款改成装备三所学校图书馆,得到余秋雨的认可。经过多次洽谈,双方进一步达成了“君子协定”:三所学校由都江堰教育局负责提供,每所学校一万册图书由余秋雨负责落实资金,九久公司负责配送图书。近日,都江堰教育局选择了蒲阳小学、李冰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这三所学校作为余秋雨捐赠图书的学校。今年“5·12”地震周年期间,余秋雨再次来到都江堰,再次敲定“秋雨图书馆”援捐事宜,三校每校一万册图书,实际价值超过20万元。

  记者随后致电这篇文章的作者、《都江堰快报》记者李崎核实,他说,这篇报道是他的调查报道,即将发表在《都江堰快报》上。记者随后又致电文中提到的都江堰教育局副局长肖融,她表示,李崎采写的这篇报道她都已经审过稿,文章内容她都是认可的。

  肖融告诉记者,地震后都江堰市原有的90多所学校合并成60多所学校,目前都江堰市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搞好灾后重建工作,正在进行紧张的永久性校舍的建设中,以期在9月1日开学前做好全部的准备工作,迎接孩子们入学。“余秋雨是我国的文化名人,类似余秋雨这般捐赠书籍、文化用品等善举,散播在四川灾区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善举很多都不签订合同、协议,一般都是‘君子协定’。”肖融说。

  因为校舍尚在修建中,据肖融透露,余秋雨援捐的三万册图书将在9月1日开学前运至都江堰,到时三所学校将举行捐赠仪式,以庆祝“秋雨图书馆”的设立。

【编辑:魏恒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