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假捐事件"引热议 易中天阎延文撰文质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余秋雨"假捐事件"引热议 易中天阎延文撰文质疑
2009年06月17日 14: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余秋雨
“咬余专业户”萧夏林是文坛有名的酷评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萧夏林指余秋雨向四川灾区捐款20万为“假捐”

  余秋雨“假捐事件”引多方热议

  又是一场传媒人士针对“大师”掀起的风波。《北京文学》编审萧夏林日前在博客中“揭发”余秋雨向四川灾区捐款20万元为“假捐款”,令去年才享受了上海市教委为之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待遇的余秋雨“大师”处境尴尬,一时当事双方展开“你质疑我声明,你澄清我再质疑”的唇枪舌剑,网络上又分化成“倒余派”和“倒萧派”展开论战,这番情景与年初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资深编辑李辉质疑文怀沙“大师”的那场风波何其相似?!中国文坛总是充斥着此类的风波。

  1

  老冤家抛出质疑:余秋雨宣称向灾区捐款20万并未兑现

  2008年5月23日,余秋雨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的博文,以记者提问的方式点出自己“给四川捐款一次就高达20万元”。而正是这篇博文给他引来如今的麻烦。时隔一年,余秋雨的老冤家,曾与其打过名誉侵权官司并令其败诉的《北京文学》杂志编审萧夏林于今年5月25日和31日,接连发表题为《文化首骗余秋雨的大爱至善——假捐款真诈骗》和《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的博文,质疑余秋雨宣称一次捐款高达20万元并没兑现,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属“虚拟虚构捐款”。

  《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一文近日首先被国内知名博客网“博客中国”置顶,随后迅速被多家博客网站和论坛所转载。在这篇洋洋数万字的博文中,萧夏林言辞颇为激烈。他指出,余秋雨没有捐那么多。他比较了去年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四家媒体关于余秋雨捐款的同源报道后认为,由这四篇报道可以确定,余秋雨及他所担任名誉董事长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当时实际一共只捐款6万元。

  余秋雨被质疑的不仅是捐款数,还有他和该文化公司去年被不少媒体所报道的建两所希望小学的承诺,萧夏林认为这也属商业炒作,“汶川大地震(至今)一周年了,我们没有看到余秋雨建设‘秋雨九久希望小学’、‘99书友希望小学’的任何消息……”

  6月10日,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博客中发表声明称,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九久读书人公司名誉董事长余秋雨在2008年5月14日决定,捐款20万元修建一所希望小学,请公司联系安排。“公司和上海对口援建的灾区城市都江堰经过多次商讨,决定将余秋雨先生的捐助用于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今年5月初,随着都江堰新建学校的即将落成,此项工作已经启动。图书馆将于9月新校舍启用的同时开放,欢迎大家参观指教。”声明还称,针对某些人的诬陷,事实会说明一切,同时保留使用法律手段的权利。

  2

  余秋雨方面极力澄清,萧夏林不买账再抛质疑

  对于这一声明,萧夏林并不满意,次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关部门的收据,以及所捐单位名称、地址等,就意味着假捐款,“他简直是个作假超级大师、文化首骗”。

  余秋雨助手金克林接受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当时捐赠的是《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集》所得的20万版税而非图书。对于之前余秋雨声言说要建秋雨希望小学,如今却改为捐款用于建都江堰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一事,金克林解释说,其实这并非余秋雨想改变主意,而是经过核算后得出结论,这20万元根本不够建一所学校。于是余秋雨只能和灾区有关人士商量,把捐建学校变成捐建图书馆。金克林表示,余秋雨是文化人,不可能做假、做这种没良心的事。金克林并称,“萧夏林曾经和余秋雨打过官司,他的博文完全是疯子般的攻击性语言,根本不可信,相信网友会有辨别谣言的能力,用不了多久,谣言将不攻自破,耐心等等吧!”

  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黄育海也向媒体记者讲述了余秋雨捐款20万的始末。他表示,去年5月底,余秋雨去灾区就已经和当地有关部门表示要捐20万修建一所希望小学。地震过后,灾区修建的房子抗震级别要求必须能达到10级,20万修建一所这样的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公司就和余秋雨商量,准备将20万在灾区建设三所图书馆,分别建在一所高中、初中、小学。目前,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今年9月学校开学正式开放。黄育海称余秋雨捐的20万已经到账,针对捐款有无收据的质疑,他的说法是:“捐款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捐献给红十字会,能拿到相关票据,但是红十字会将钱花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太清楚。另一种就是捐建具体项目,余秋雨是做实事的人,于是就捐建项目。这种善事能有什么收据?”至于为何不公布捐建图书馆原在的学校名称,黄育海解释是因为目前根本确定不了学校的名称,都江堰是重灾区,学校、居民房都在规划、重建。一些学校可能会合并、另建,以前的名字也会随之变更。学校的名称尚且不确定,所以也无法公布图书馆的名字。

  针对这份声明,萧夏林再次提出自己的质疑:一是四川无人敢为余秋雨作证,“金克林所言四川接受余秋雨20万捐款单位,并没有与余秋雨一起出来声明,证明余秋雨真捐。在余秋雨的声明中,我们也没有看到所谓余秋雨捐款的接受单位。这就是说,余秋雨捐款在都江堰没有接受单位。”二是余秋雨因为假捐,不敢学习郑渊洁,“去年,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被人质疑假捐款,郑渊洁马上拿出38万元的捐献证书和捐款发票证明,什么也不用说。余秋雨为什么不学习郑渊洁呢?当然是不敢,也没有办法学。”针对此前余秋雨助手金克林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四川电视台对捐款有录像,萧夏林表示:“拿出视频来不就可以了,可他现在连一个证据也拿不出来。”

  3

  文化圈人士跳出说事,易中天阎延文“剑指”余秋雨

  这一厢,当事双方唇枪舌剑,那一厢,观战的文化圈人士亦按捺不住。

  继日前对“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发表“道德飙车”论后,“学术超男”易中天14日又在其博客上发表《余秋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文,对余秋雨涉嫌“诈捐”事件侃侃而谈。与上次针对质疑方李辉不同的是,这次易中天针对的不是质疑方萧夏林,而是被质疑方余秋雨。

  易中天表示,余秋雨必须回应“诈捐”事件,必须拿出“捐款如期到位”的确凿证据。“出来混,是要还的,余先生得包涵一点。”针对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黄育海称余秋雨所捐20万“当然到账了”,易中天在文中追问黄育海:“到哪个账了?怎么到的?啥时候到的?千万别说余公民热泪盈眶地拎着密码箱,直奔灾区而去,收据都没要一个。也别说贵公司专门为此单独设立了一个账户,啥时要用啥时用。诸如此类的说法,恐怕都是难以服众的。”

  易中天在博文中发表了四点明确意见“余秋雨公民可以不捐”、“余秋雨公民不能诈捐”、“公众可以质疑余秋雨”、“余秋雨公民必须回应”。易中天认为,“余秋雨公民的版税,非偷非抢,非贪非贿,是他的合法收入。如何支配,也是他的自由。因此,余秋雨公民哪怕一文不捐,我们也不能说三道四。”“你可以不捐,不能诈捐。尤其是公众人物,尤其是号称捐款最多最早者,必须信守诺言,尽快到账。如果扬言捐款多少万,又分文不见,那就不是什么‘诚信’问题,而是涉嫌‘欺诈’,即骗取公众的爱戴和同情。”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是‘公开捐款’,而且是‘巨额捐款’,其中已涉及到公德、公义、公信力,以及公众的回报,余秋雨公民必须面对监督和质疑。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能行使‘沉默权’,也不能拿‘言论自由’作挡箭牌。沉默、拖延、推诿、绕弯子、编谎、打太极拳、王顾左右而言他,就不但涉嫌挑衅社会公德,也是对公众智力的侮辱,后果很严重。”

  著名女作家阎延文日前也在博客中撰写《余秋雨没有道德豁免权》一文中指出,余秋雨若不能正视公众的道德监督,就该退出公共舞台。阎延文没有在捐款凭证上做文章,而是另寻角度,指出余秋雨回应捐款的“倒余专业户”之说既无力又可笑。她认为从去年5月至今,余秋雨屡遭公众质疑后的一系列言行,恰好证明了他思维滞后,“上个月遭网友广泛质疑的余秋雨博文《不准再侮辱中国人》,就流露出了这样一个逻辑:侮辱余秋雨就是侮辱中国人,原来,余秋雨竟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若按照此逻辑推演下去,余秋雨假捐款就是中国人假捐款,余秋雨受质疑就是中国人受质疑,余秋雨不诚信就是全体中国人不诚信……这种荒唐逻辑,体现了余秋雨先生内心深处的价值错位:如果你胆敢质疑余秋雨,就是冒犯了全体中国人。”

  阎延文指出,“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平心静气地接受公众的道德质询和人格追问。如果不能忍受公众的道德监督,或者坚持自己的道德豁免权,就应该选择退出公共舞台,不再占有公共文化空间。”

  4

  有网友不认同质疑方式,萧批余博文被指充满语言暴力

  网络上的“倒余派”自然人多势众,但亦有网友对萧夏林的质疑方式不敢苟同。余秋雨究竟有没有假捐款,还有待证实,萧夏林言论亦有欠妥之处。有不少评论者将矛头倒转向萧夏林,指责萧夏林此举是“文人相轻”,是“私怨的升格”。

  一位名为“李悔之”的网友则指萧夏林批余秋雨的文章充满语言暴力,“该文恶言相向,充斥仇恨意识和‘有罪敲定’的思维,暴力语言举目皆是,这种文风极不足取,甚至应当受到谴责!”他表示自己没有丝毫偏袒余秋雨之意,相反,他十分赞赏萧夏林为求真相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但重要的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使用暴力语言,更不能‘有罪敲定’!”他指出萧夏林的博文中暴力语言举目皆是:“文化首骗”、“ 罪恶的黑手”、“世间最无耻的大众文化明星文化商人”、“欺世盗名”、“眼泪像儿童撒尿一样”、“发国难财”、“包藏祸心”、 “贼喊抓贼”……

  类似恶劣文风断不可助长!

  本报记者 郑丽虹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