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灾后,余秋雨在网上获得了一个“美名”:“余含泪”。此名的由来,是当时他在博客发布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
这几句话大可以重新拿出来,驳斥那些指责余大师在搞“假捐款”的同志:谁说我没捐?大家要注意保持动人的气氛,不要乱咬人,不要横生枝节……
辟谣的话说了一箩筐,偏偏不拿出任何捐款的凭证,民政局、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这三个捐款机构均无余秋雨的捐款记录,所谓的捐助项目也由希望小学变成三所学校图书馆,但没有一所学校有具体的名称或地址。余秋雨所在的公司称,学校还没建好,目前根本确定不了学校的名称。接受一笔20万的捐款,总该有个经办单位给个收据做个账吧,就算余先生是做了好事不图名,但眼看“恩人”深陷“捐款门”,如果有单位接收了这笔钱,早该站出来为他辩白了吧!
“捐款门”沸沸扬扬已经闹了半个多月,除了在博客上发表单薄的声明,为指责他的人扣上“咬余派”的帽子,余秋雨始终没能拿出让众人信服的证据。这也就怪不得大家不相信他的泪水了。人们常说一滴真诚的泪水如同珍珠,深谙修辞手法的余先生,大概不会真的觉得,流几滴泪就价值20万?
含泪与否,是个人自由,捐款多少,也是个人自由。但一边含着泪声称捐了20万,一转头却舍不得把这20万拿出来了,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一位文化名人,此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违一个文人所应秉持的风骨。
一位女作家毫不客气地指出:“余秋雨没有道德豁免权。”不仅没有豁免权,人们对他的道德还有更高的要求。地震后说捐款又没捐款的,恐怕不止余秋雨一个,我们为什么会对他感到格外失望?他走过那么多大山大川,站在古人曾经立足过的那些方位“吞吐千年”,写出了一本又一本“苦旅”,到头来,却是这样的呀,原来那山那水,并不能让人心胸更宽阔,那封存在莽苍大地上的文化内涵,也并不能让灵魂更加高洁。
打开余秋雨先生的博客,发表于6月10日的“关于余秋雨先生捐助都江堰新建学校图书馆的声明”,阅读已达191766次,评论却一条也没有。
悠悠众口,也就只能在那一亩三分自留地堵住了。
(转载此文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