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太“雷” 专家呼吁:善待汉语汉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语言太“雷” 专家呼吁:善待汉语汉字
2009年06月16日 13:29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呼吁:善待汉语汉字

  悉数网络语言三大怪现象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近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西安文史研究馆承办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专题座谈会在西安举行。广东、上海、安徽、西安等省市文史研究馆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为规范使用汉语、汉字出谋划策,他们呼吁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善待汉语汉字。

  -现象:网络语言——“雷”

  代表词语:GF(女朋友)、BH(彪悍)、筒子(同志)、菜鸟(新手)等。

  原因: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逐渐形成并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使用网络语言,这时常让老师一头雾水。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安志说,网络对传播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拓展知识的正面效应是巨大的,但网络传媒新鲜快速的特点,也催热了追逐时尚、夸乖斗巧之风,使网络语言出现千奇百怪的势头。

  赵安志说,语言文字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语言为丰富语言词汇提供了一个重要来源。热衷于上网的主流人员是年轻人,他们在网上运用独特的网络语言,从交流的速度等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网络语言也逐步得到大家认可。网络语言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但大部分网络语言脱离了网络环境便无法存在。

  对策:赵安志认为,应将网络语言规范在网络范围内,不要在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同时,利用网络发帖、媒体宣传等方式,让年轻一代的网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思维和交际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文化资源。积极疏导网民,将网络语言引向良性发展。

  -现象:吸引眼球——怪

  代表词语:无发无天(理发店)、饭醉团伙(饭店)等。

  原因:在现今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提高竞争力,借助自家店铺名称或广告用词来吸引顾客,谐音、曲解词语含义等现象与日俱增。赵安志认为,商品社会体现商品价值、追求商业利润,本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古到今,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商业广告和广告语言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有些产品厂家和商业从业人员,不是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产品内在质量上下工夫,而是利用管理法规在某些环节上的空缺,窥探借用一些消费者的不正常心理,故弄玄虚去招徕生意,已经发展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使文化遭践踏,行业遭蒙羞。

  对策:赵安志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店铺牌匾、景点楹联、浮雕诗词、商业广告等进行一番详细的检查治理。工商部门要把好关,对于不健康、低俗的东西决不审批,已经存在的坚决取缔。媒体则扩大宣传,发动群众,举报这些商家,给予曝光。但最重要的,还是商家要自觉提高本身素养,不以这种东西来哗众取宠。

  -现象:繁简混用——乱

  代表词语:皇後(正确应为皇后)、重複(正确应为重复)等。

  原因:本已被简化的汉字又在民间被进一步简化。许多人在书写时为了简单,将同音字互相使用。同时,也有不少人仍保留繁体字使用习惯,在书写时繁简混用。有人认为,这与汉字被简化,失去其原本含义有关。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詹伯慧说,国家推广简体字时,囿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很多人并没有按照规范的汉字书写使用,而是保留了原来的写法与用法。繁简混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规范意识比较差,何况繁体字笔画繁多、难记难写,繁简混用中,繁体字经常会被写错。甚至有时候有的人盲目求新求异,生造了一些字词出来,或为了方便,删减汉字笔画,如“直”字经常会被在中间以一道竖来代替三道横。

  对策:詹伯慧认为,繁简混用现象多出现在街头广告中,广告发布、广告牌设立审核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同时调动普通群众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反面教育促进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而在学生中出现的繁简混用情况,老师应积极引导。在社会用字范围内应用规范字,有简化的用简化字,没有简化的不能随便简化。繁体字的恢复没有必要,但应推广“识繁书简”。因为许多古文献都是用繁体字写成,研究古籍和历史必须要认识繁体字。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