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三日电 (记者 应妮)在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今天,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展览着重展示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精品。
展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以展板形式介绍国务院刚刚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四千四百七十八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六十二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二部分分为先秦两汉简牍、写本时代文献、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地方志、舆图、拓本与钤印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等十个单元,汇聚了全国九十七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私家等古籍收藏单位三百件古籍珍品,均是从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遴选而出。
公元三百九十九年的敦煌遗书跨越一千六百年与观众见面,成为展览中年代最早的珍贵展品。二十件敦煌吐鲁番文书、五十件宋元刻本、八十件名家抄稿本、十二种民族文字古籍在展览中亮相。此外,一些展品是之前从未见诸《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各家目录著录的珍贵古籍,第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安徽皖西学院的一部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的《三国志》,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宋刻《春秋经传集解》,辽宁省图书馆的宋淳熙年间浙刻《扬子法言》,颇引人瞩目。
第三部分主题为“光明的未来”,展示“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第一期成果及近年古籍征集和海外回归古籍。展览还通过大、小展板介绍文献特点和人物、版本、文献知识。
据介绍,刚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申报上数量到收藏单位的范围都较第一批有大幅度的扩展,特别是澳门大学图书馆有三部古籍入选其中,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藏品。
但考察中发现,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不少珍贵古籍收藏环境恶劣,且目前尚未有任何改善,古籍保护人才依然匮乏,无法承担起如此繁重的工作和艰巨的任务等。(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