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之困:二人转将死? 如何唤醒公众意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遗产保护之困:二人转将死? 如何唤醒公众意识
2009年06月13日 0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13日电(张中江)  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 “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围绕相关主题,各地近期已陆续开展了多项活动,13日当天的安排更是精彩纷呈。然而,在这些令人欣喜的景象背后,仍然存在一些让人忧心的现象。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小沈阳是低俗“灰色二人秀”,真正的二人转无声无息灭绝?

  作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人转”,真正令其近年传遍大江南北的,却不是“非遗”的头衔,而是赵本山和小沈阳。

  在赵本山的推动下,“刘老根大舞台”日前正式进入京城。加之小沈阳的巡演如火如荼,一时间,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二人转”似乎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

  然而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此却并不认可。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家肖鹰即是其中声音最为响亮的一个。他甚至不认为小沈阳是二人转演员,称其所表演的是变了味的“灰色二人秀”。

  在肖鹰看来,“小沈阳的表演就是低俗,甚至时有恶俗!”

  肖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二人秀”只有两点与“二人转”相同:第一,演员是东北农民出身;第二,以男女配戏(一副架子)为基本表演形式。除此之外,“二人秀”与“二人转”不仅没有相同处,而且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精神,都是相反的。“二人秀”在审美趣味上,追求低俗,甚至恶俗,几乎所有表现对象,在其表演中都要被丑化和恶俗化。

  肖鹰认为,小沈阳上央视春晚一夜蹿红,带动的是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吸金”的二人秀商业巡演,并不能带动二人转的复兴。“二人秀”的红火带来的是对“二人转”的残酷驱逐,使之彻底丧失生存基础而处于绝灭的临界状态。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今天你在东北看不到真正的二人转,只能看到小沈阳所代表的“二人秀”。

  要真正的保护二人转,就必须通过立法保证二人转的名义不被非法使用和盗用。必须把作为文化遗产的二人转与娱乐商演的二人秀区别开来。

  几位二人转研究的权威专家也表达了与肖鹰类似的看法。

  被誉为“二人转王”的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主席韩子平表示,“小沈阳的表演,不是二人转”。什么是本体二人转?概括讲就是:“一发一男两个彩扮的演员,又唱又说又扮又舞,跳进(人物)跳出(人物)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事。”(王肯《土野的美学》)。“现在在娱乐舞台流行的‘二人转’,是与这个本体二人转完全不同的东西。”韩子平说。

  “从三四岁就开始围看二人转”的84岁老人、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兆一则断言,“二人转异化了”。据王兆一介绍,一出山海关,莲花落艺人和东北秧歌结合,就产生了二人转;同时,二人转还吸收了河北梆子,山东民歌、山西民歌等等元素,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他严肃地表示,二人转不只是搞笑,“赵本山说‘二人转就是笑的艺术’,这个我不赞同”。二人转有喜剧,也有悲剧、正剧等。

  在王兆一看来,现在一些“民间艺人”表演二人转,以低文化、甚至无文化自居。“这是一种文化取向上的倒退!”

  在现代社会,完全脱离市场环境去谈文化遗产的保护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想法。毕竟中国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数不胜数,况且将其置于高高的楼阁之上亦非保护正途。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平衡遗产的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则成为颇为棘手的难题。

  市场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倘若目前以小沈阳为代表的这种表演形式最终获得了观众的长久支持,则其或许会主导“二人转”今后的发展方向,那时批评的声音自然逐渐消失。但那些不为人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又将如何?是放下身段迎合市场,还是坚持本色苦守“寒窑”?遗产传承人面前的这道难题,关乎生死,着实不易回答。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