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之下,国学何去何从?
赖 睿
日前,由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启动了首个以国学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节目将以选秀的方式在全国选拔选手;选手将在暑假期间接受王小丫的“拷问”,最终胜出的前9名选手将获得北京大学国学班免试免费入学两年的奖励。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国学娱乐化”的热议。
从《百家讲坛》到“开心学国学”,从开设“国学班”到富豪把国学当奢侈品,国学是社会浮躁心态下的炒作,还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盛名之下,国学本身是否已经成了附庸品?
大众化还是娱乐化
国学在中国人心中寄托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套社会规范理念。近年来,国学的普及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正体现了中国百姓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的渴求。而国学是真的走向了大众,还是“泛娱乐”的商业操作,都考量着各种以国学为名的栏目。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国学可以“开心”,普及和专业并不能混为一谈。“国学应该普及,可以推向市场。再高深的学问,如果最后只能封存于记忆中,沦为摆设,倒不如推向市场。”有网友力挺说,古人都讲究寓教于乐,“娱乐至死”不是好东西,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北大中文系副教授胡续东则持相反态度,他直言:“这种知识权力与商业娱乐形式结合的方式很荒诞。”
对于在“开心学国学”中胜出的9名选手可以免费“开心上北大”一事,有人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欢呼;也有人为《开心辞典》充当“北大招生办”而急得脸红脖子粗,认为“这只是拿国学与北大的名气作秀罢了”。事实上,北京大学已对“开心上北大”进行了澄清,北大提供的免试免费入学的国学班,是属于继续教育系统。
无论是赞同还是不高兴,节目已经未播先热,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度。这或许是幕后策划者最想看到的。
“大师”层出不穷
随着国学热继续升温,学者明星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很多人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大师”的虚衔。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大师亦能逐一数出;现代社会中各种名目的“大师”却让人目不暇接。
在“国学热”中成名的于丹、易中天等频频现身各种活动。到处奔波讲学,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名利?这样的质疑一直不断。于是,于丹就说出了“我不是娱乐圈里的,我是个学者”的话。近日在南京出席某银行举办的讲坛的易中天,也被逼问得尴尬不已,大呼自己“不差钱”。
耀眼的名利、权欲,文人已经不愿坐上十年冷板凳;追求轰动效应、不辨真伪,媒体在背后推波助澜。官、商、文、媒联手运作,更是诞生“大师”的一条捷径:先把某人的名气炒起来,炒成“大师”,引来老板、商业集团的青睐,再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和追捧……由此造就了一批学术上的超级明星,也形成了一条真金白银的利益链。
在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一有“大师”乍现,便蜂拥而上,乱捧一气。如果出几本书,说几个观点,就可以戴上“大师”的帽子,接受八方朝拜,听取一片逢迎,那“大师”的称谓未免有些廉价。
质疑声为何越来越多
虽然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但面对这些年学术界、文化界愈演愈烈的剽窃、抄袭、诈骗等不正之风,站出来质疑的声音也日渐增多。
早在2007年,就有人出书质疑《于丹(论语)心得》,认为于丹在解释“仁、信、快乐”方面有硬伤。而担任2008年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的余秋雨,也因为说错沈从文的族别和混淆古人名句遭到质疑。
事实上,在这几年“全民国学”的表象下,公众对国学的了解依然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也正是普通百姓对国学一知半解,为众多“国学大师”提供了“传道解惑”的走红机会。因此,这样的质疑和辩驳何尝不是公众应该得到的局面。面对真伪,总应该有人指出,有人争论,有人辨析。每个人都有一把评判的标尺,在质疑中才会更加接近真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