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又一年热议。
我不知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何看法,现在还没有听到他们的评说,这是不是因为他们刚刚考完,还来不及发出声音呢?未必,根据惯例,作文问题作为热点,也就是几天而已,考完了,就要等明年再议论了,考生对作文题目有什么看法,好像是不必听一听的。
不必听一听的,不只是当年考生的看法,而可以扩大为整个学生界。学生界的看法,在高考作文议论中几乎失去。语文教育界的看法呢,似乎也不太明白,就由几个“教研员”、“特级教师”给代表了。
这种景象是不是有一点诡异?一个诡异的情况,是高考各科目,唯有语文中的作文,引起年年热议;另一个诡异的情况,是作文的热议,唯独学生界和语文教育界失去了声音。作文的议论如此诡异,当然与作文更被关注有关。但为什么会更受关注呢?我想不分主次轻重地列举可能的原因:分数多,人人都能说点意见,别的科目很多人说不来,作文对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加重要,作文是写作、审美和观念的综合体现,作文题目寄予了人们对学生成长的预期……
我看到,在媒体的议论中,作文作为一种观念文本的意义被强化了,而作为一种考试方式的意义被忽略了。人们希望从作文中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价值的坚持,希望从作文中看到人文情怀,看到个性发展。这都不是什么错误吧,而且,似乎是应该的。然而,也只是似乎而已,因为我还拿不准,如此强烈的观念倾向,固然寄寓深远,但我也害怕这本身是一种固执,如同作文曾经被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学”测试。
任何写作,自然都离不开观念,然而过于强调观念,过于强调观念的直接性,不管是“思想品德”、“人生哲学”,还是“关注社会、坚持价值、人文情怀”,是不是都有些离开了作文本身呢?无论是作为文学的文,还是作为考试的文,首先要看的是文。反对学生作文成为“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学”的直接对应物,到底是要还回作文的本来意义,还是要使作文成为另一种“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学”的直接对应物?
作文的本来意义是什么呢?我想还在于让学生有运用某种语言来进行自如的书面表达能力。自如的表达,需要表达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思考。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观念内容,例如一个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但表达的是道德上的邪恶,那是精神的失败。不过,作文的观念意义还是不必负载太多。一旦作文开始着意考试观念,并且认定了观念标准,那么必然地会引起标准的猜测和迎合,从而引出观念的虚应故事。
一篇作文是好的,在于它首先是一篇文章,其次这篇文章所写的是真实的,再次是能够写得好看一些。在作文命题上,老要去强调思想内涵,不管这思想内涵是“我是革命一块砖”,还是“公民必须有责任”,我看都是作文意义的超重过载。这些意义指向都可以是写作者自主写出来的内容,但不能是命题必有的意念。
终极上讲,不仅是作文应当还回文章写作的本意,专心考察学生自如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而且整个高考都应当把心思用在考察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力上。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应当是观念开放的,以选拔高等教育候选人为目的的高考,应当向持有各种观念的学生开放,因而对考生的观念状况特加考查,无论标准是哪一种,都意味着根据观念来挑选考生,从而变得有失公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应当是高考作文的一个功能吗?未必,虽然关注社会很好,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未必一定非关注社会不可,但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上与别人不应有所区别。引导学生坚持人类一般价值,引导学生有人文精神,这应当是高考作文的一个功能吗?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并非刻意排斥学生写作观念文本,只是反对高考作文命题把观念放到重要的位置,并且反对观念评判的任何一种唯一性标准。我想,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文章,通过这文章能够看到其写作能力,这才是高考作文作为选拔考试题目应有的功能。加这加那,你以为正当得很,未必不跟那些你反对添加的东西在逻辑上一致,那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观念强加和驯服的对象,而观念本质上应当是各人自己去完成的一种东西。刘洪波(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