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广州日报》6月8日)
《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多年以来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新闻联播》均显得过于严肃、拘谨,“紧张有余、活泼不足”,这不是一个新鲜发现,也并不只是个别观众的看法。包括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也曾经委婉地讲过对《新闻联播》的“不太满意”之处:“亲切度不够”,“原来我和他们说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感觉在教育别人,要对观众有一种尊重感,有为观众服务的心态。”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新闻联播》活泼、亲切起来,令广大观众对其更加喜闻乐见呢?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其一,在结构上,更加注重观众现实的信息需要和新闻本身的内在传播价值。长期以来,“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一直是《新闻联播》的节目组合形式。当然,就一般而言,这样的板块顺序组合符合观众需要,可这一结构不宜过于拘守。比如,当举世瞩目的国际新闻发生时,就不必非得放在国内新闻之后。
其二,在内容上,尽可能做到新闻报道的多样化。《新闻联播》不仅是新闻的平台,也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平台,因此,强调和突出《新闻联播》的宣传功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样应当理解的还有,宣传功能的实现也不仅仅在于简单凸显正面新闻,淡化回避负面新闻,对群众关注的批评性报道也应及时播发,尽量做到重要新闻的全覆盖,新闻的宣传效果、说服力,才会更加生动饱满。如此,不仅新闻报道的活泼亲切更有保证,而且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毕竟,说到底,就新闻本身而言,“真实”、“客观”才是其最高和最终的标准。
其三,在姿态形式上,强化节目平等平易的交流性、沟通性,淡化其居高临下的教育性、训导性。观众并不是《新闻联播》的学生、下属,《新闻联播》本身也并非电视课堂、行政视频会议。因此,自下而上的教育、训导态度,便不应该是其可取的姿态,可取的只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体贴,并以此实现新闻信息最大程度的可交流和可沟通。
其四,在新闻语言上,尽力去除那些显得过于因循刻板、文牍习气严重的陈词套语、程式化句式——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之类,为每一则新闻报道注入真正切合新闻现场、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鲜活、灵动、富于形象性感染力的话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要让这一家园能够活泼生动、亲切近人,了无生气、拒人千里的枯槁、八股式的语言,显然是无法胜任、格格不入的。
张贵峰(湖北 职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