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才“过于无聊”?
近日一篇名为《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的博文被国内多家博客网站和论坛转载,作者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属“虚拟虚构捐款”。此外,余秋雨及其和某文化公司去年被不少媒体所报道的建两所希望小学的承诺,至今未见任何消息,作者认为这些都属于商业炒作。余秋雨夫人马兰女士听到博文的事后,先是认为这是“信口胡说”,后又指责作者“过于无聊”。(《钱江晚报》6月3日)
笔者冒昧揣测,马兰女士的“过于无聊”之说,可能因为博文的作者是与余秋雨有过“过节”的“老冤家”萧夏林——据报道,萧夏林曾因发表文章批评余秋雨,而余秋雨则以侵犯其名誉的名义将其告上法庭——也许马兰认为这是萧夏林在寻衅报复,但笔者认为,博文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公司“虚拟虚构捐款”是否确有其事?余秋雨是否已经践行了捐建希望小学的承诺?
余秋雨愿意捐多少钱,这是他的自由,别人无权置喙。捐款多少不能和爱心多少划等号,这在去年的地震捐款热潮中早已被阐述得清清楚楚了。但是,如果余秋雨真的“虚拟虚构”了地震捐款——譬如真的如萧夏林所说,把6万元的捐款说成了20万;如果余秋雨真的开出了口头支票的话——譬如曾经信誓旦旦地声称要捐建两所希望小学,而后再无下文。那么,这就不免有了借夸大捐款数目和捐建希望小学来赚取眼球效应的嫌疑,或者说干脆就有了商业炒作的嫌疑。如此,还真应了马兰女士用来指责别人的话——过于无聊!想想吧,利用地震效应来进行自我炒作,利用人们对慈善的好感来赚取良好形象,这难道不是一种十分无聊的行为?
98特大洪灾和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都曾发生过一些名人以及企业滥发“口头支票”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和个人在当时都有自我炒作的嫌疑。有关部门曾经对那些企业进行过曝光,但对于那些自食其言的名人,有关部门好像格外网开一面。实际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名人,借地震效应进行商业炒作和自我炒作,都只能让人怀疑炒作者的道德秉性。毕竟,地震乃国殇,国人倾注了几多圣洁的情感,任何商业炒作无疑都是对这种圣洁情感的亵渎,都未免有些“过于无聊”。
去年余秋雨曾经在《含泪劝告死难学生家长》一文中指出,“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在此,笔者也想“含泪劝告”一下余秋雨先生:一些对您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您做错一点什么呢。您还是少开一些口头支票,少自我炒作一些的好吧。
李先梓
(转载此文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