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华:父亲是我这位教师成长路上的良师
小时候,陈伟华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长大后当人民教师,她曾多次在作文中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的志愿。当年,在中国公映的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让她百看不厌。她喜欢这部电影,喜欢瓦尔瓦拉,喜欢当老师。
“文革”时,父亲陈云受到冲击,母亲于若木独自一人去了湖南的“五七干校”,哥哥、姐姐、妹妹也先后被学校和单位分配到了外地,只有陈伟华和上初中的弟弟留在了北京。1966年,陈伟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要考大学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于是毕业后又在校参加“文革”中一些所谓活动。当时,她的父亲陈云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1968年,同学们陆继奔赴工作岗位时,陈伟华同样面临寻找自己的路。她好不容易才被预分配到丰台区的一所学校工作,可那里的干部在调阅学生档案时,发现陈伟华就是主张“包产到户”的陈云的女儿,于是只好表示遗憾,不敢接受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陈伟华几经努力才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县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陈云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嘱咐夫人于若木迅速通知女儿陈伟华。陈伟华听后,与父母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艰苦的努力加上原来较好的学习基础,陈伟华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来,陈伟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父亲知道女儿又当上中学教师后,非常高兴,专门把她叫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回到学校后的各种情况,鼓励她好好工作,当一名好教师。
陈云以自己的言行、品格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他的儿女们。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女儿陈伟华便会忆及自己的父亲,想起童年与父亲相处的情景:父亲很忙,没有多少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有一回,陈伟华从托儿所回来,不吃饭,见到父亲扭头就跑,因为她对父亲很“陌生”。大些了,陈伟华记得父亲了。每次见面,父亲总笑眯眯地讲子女小时候的事,有时把她拉到怀里,亲她,并问“扎不扎?”陈伟华咯咯地笑了:“不扎!”父亲也哈哈地笑了。至今,当年那被“扎”的感觉似乎还留在陈伟华的脸上。
(《党史文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