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伯父的音容笑貌铭刻在记忆深处
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是老大,大弟周恩溥,四十年代去世,生有一子,小弟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便是周恩来总理胞弟周恩寿的长女。她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曾跟随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共同生活了15年之久。
谈起在中南海度过的难忘岁月,谈起伯父伯母对自己的关怀与教诲,周秉德女士显得非常激动和忘情,时而激昂,时而沉思,恍然回到了西花厅的岁月。
1950年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热火朝天,周秉德所在班好几位十五六岁的同学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周秉德揣着羡慕的劲头,也在报名处拼命地挤。可是因为年龄太小,报不上名。
周恩来知道后,不由哈哈大笑:“一个小孩,人家怎么会要你?”见周秉德一脸的不高兴,噘着小嘴巴,周恩来又过来安慰她:“当然愿望是好的,可要立足实际啊!你年纪还小,好好学习,今后报效祖国的机会有的是!再说,留在后方,也可搞宣传发动工作。”本来鼻尖发酸的周秉德,听到这里便茅塞顿开,后方的她的确可以为抗美援朝出一份力。于是,周秉德积极参加学校的业余剧团,在校内、农村和社会上,多次开展抗美援朝的节目演出活动。
1952年,周秉德面临初中毕业。就她的成绩而言,读高中、考大学或跟潮流留苏,应该不成问题。偏偏在这时,上映了一部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片中主人公瓦尔瓦娜置身乡村,为小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节深深打动了她。于是,“当教师”的梦想便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底。
周六,周秉德照例回西花厅。餐桌上,周秉德禁不住把自己择业的小秘密告诉了伯父、伯母。“好啊,女孩子选择做教师挺不错的,何况国家现在正需要大批的教师去培养参与祖国建设的人才,当教师很有意义。当年我16岁,一毕业也是当教师的。当教师,我支持你。”邓颖超一听周秉德“宣布”的“决定”,马上做出欣慰的反应。说到这,又转过头向正在举筷吃饭的周恩来说:“秉德不准备考高中,打算报名上师范学校,你怎么不吭一声,表个态?”
周恩来放下筷子,缓缓地说:“这事应该让她独立思考。有你一人说就够了,我讲多了对她成长不好,压力大了。万一有一天她犹豫、后悔,都没办法。况且,她还应听听她爸爸妈妈的意见。”
这一年,周秉德梦想成真,被保送进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周秉德如愿分配到北京东郊区(现朝阳区)第三中心小学,被指派到四年级做班主任,教语文和算术,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
周秉德说:“我从小在伯父身边长大,他离开我整整33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觉得他那双眼睛依然在注视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伯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无论你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