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端午节
今天我们在家还包粽子吗?门上还挂菖艾吗?孩子腰间还别香袋吗?我们还诵《离骚》吗?谁又划龙舟?……
记得在几十年前,沈城民间还有浓厚的端午节庆习俗。可是现在,当一些洋节热得不得了,端午节却在我们眼里逐渐淡化。
将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纳入法定假日,是不是就让群众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热情?为了表达我们的这种思考,特别组织记者对辽沈文化名家进行了采访,看看我们的前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而当下,又该怎样把只知吃粽子的端午,变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端午……
传统节日
是生活和文化间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经验性意义。节日是全民性的,也是全民生活和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
谈起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文化意义,著名学者、诗人王向峰教授认为,维系一个民族有很多个条件,民族性的节日作为联系纽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节日只要有民俗和风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却不能被淡忘或遗忘,应该将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当今民俗文化被淡化,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变化有直接关系。过去在农村,人们盼望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这几大传统节日上,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等等。如今不同了,文化生活多样化了,人们可参与的文化活动多了,可能会忽视传统的东西。
王向峰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手段和办法,把该坚持的东西坚持下去。尤其是一些文化部门,要和社会各界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活动,对传统民俗、风俗中的文化内容予以特殊的关注。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为什么写节日的比较多?就是因为古时节日里民间活动多,这些活动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给人以新奇感,让人难忘,故有感而发,油然而生一些感情和思想,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文化活动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
王向峰认为,过节放假是好事,但群众不应只进行旅游活动,而更要热衷于文化活动,与文化部门一起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把传统文化中丢失的部分寻找回来。
沈阳历史上
端午被称“女儿节”
“历史上,沈阳一带过端午有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未婚女子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头上插花,身带荷包,成群结队地外出郊游,而已婚女子则要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看望父母,因此端午节又被叫做“女儿节”。5月26日,民俗学家刘振操向记者谈起沈阳地区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过端午节的一些民俗。
上世纪90年代,刘振操在对沈阳地区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后,编著出版了《沈阳民族民俗风情》一书。他在研究中发现,沈阳地区过端午与其他地区有共同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特点之一:买纸葫芦防病袪邪。过去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采取很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以示消灾除病。
特点二:踏青、挂钟馗图。居民在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野地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平安。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以除灾辟邪。
特点三:女人戴香草荷包,儿童额头点雄黄酒。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袪毒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而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王”字,既希望儿童成才,也防止蚊虫叮咬。
从诸方面特点看,“女儿节”算是沈阳地区端午节中比较独特的习俗了。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