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抄袭”可耻 “网络黑洞”可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最牛抄袭”可耻 “网络黑洞”可怕
2009年05月26日 13:2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日前在天涯社区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被指抄袭的是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而被抄袭的对象是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发帖者仔细比对,发现“这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

  这是一起没有任何自辩余地的抄袭事件。抄袭者甚至连稍加粉饰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足见其完全没有抄袭可耻的是非观念,也不担心伸手被捉之后怎样收场。这样猖狂而低劣的抄袭发生在硕士生身上,的确令人“无语”。

  更离奇的是,一个完全不知情的局外人,无意中查询资料,只动了几下搜索引擎,就发现了这起明目张胆的抄袭事件,而在一所知名的大学里,既有导师之间交叉看论文的盲审制度,又有众多行家聚于一堂的答辩程序,就是不能发现其中的猫腻。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硕士论文的撰写已经不严肃到了什么地步?那些貌似严密的学术制度是不是一纸空文?大学里残留了几分对学术的敬畏之情、对原创的敬重之意?一茬又一茬的毕业生中隐藏着多少滥竽充数的家伙?

  这些学术不端的系列问题早已暴露,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骇人听闻的形式撞进公众的视线,以至于人们已经有些“审丑”疲劳。除此而外,这个看似老调重弹的案例还揭示了一个莫大的新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催生未来的可怕图景。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把广袤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地域的人类知识整合成了一个高效率的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和传播知识。只要轻摁鼠标,就能“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文”。然而有一利必然有一弊。过去传播知识,靠的是老师传道、书本授业、字典答疑的原始方法,虽然效率不是很高,但每一个传播环节都经过了过滤、沉淀和互相印证,所得到的知识是准确可信的。现在的搜索引擎和网络问答固然快捷便利,然而网络的规则是“谁都可以发问,谁都可以答问”,回车键勾来的那些条目是鱼龙混杂、良莠难分的。保不齐,搜索者放心使用的一段资料或者一组数据就是别有用心的人瞎编乱造的。这方面已经出现过一个又可气又可悲的例子:前不久,上海某博士在报纸上就金融危机下的职场话题写道,“卧槽泥马一词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今天的卧槽者不应成为卧槽泥马”,引得网上一片哗然。一句粗俗之语被网友伪装成了“引经据典”的名词解释,偷懒而蒙昧的博士“搜”到以后信以为真,结果摆了乌龙。

  “最牛抄袭”暴露了某些人投机取巧、无知无畏的心态,“卧槽泥马”暴露了某些人盲目崇拜技术、懒于独立思考的心态,这是人们在面对“无所不能”的网络时最常见的两种心态。殊不知,在轻巧的复制、粘贴之间,已经留下了巨大的知识传播风险。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被欧阳锋逼着默写《九阴真经》,郭靖在洪七公的指点下故意写错经书,保持了基本句子和语气,却在数目和方向上大肆篡改。欧阳锋未能识破这种造假手段,依样修炼把自己练成了疯子。同理,现代人在网上遇到不够准确或者故意弄错的信息,如果不加思索地引用、不加辨别地传播,必然以讹传讹,流毒天下,甚至动摇人类知识大厦的根基。

  掌握错误知识比没有知识更可怕,防不胜防的网络知识黑洞可能把整个世界引向疯狂。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复制、粘贴中潜藏的风险,在借助技术的翅膀飞行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技术过滤网和道德防火墙,以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

  (作者:李星文)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