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唐山5月22日电 (记者 白云水)因“商场现代化杂志”收取版面费敛财而引发的关于“核心期刊”话题,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引起高度重视。而“核心期刊”的真正涵义,尤其是效用和功能是什么许多人模糊不清。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三位专业期刊杂志有关负责人,他们一致认为,人们当下应该理性地看待“核心期刊”,
据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段建勋介绍,核心期刊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中国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1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此启动了核心期刊的使用。此后的十几年中,直到2008年相继出了第2至5版,平均每四年“选”一次,每一版收录的期刊都有所不同。按研究者的话说,它是一个动态的筛选过程,入选的期刊并不保证其终生的“核心”位置。
段建勋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核心期刊概念的定义观点不一。比较公认的定义为:“某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学科论文较多的(即信息量较大的),被摘率、被引率、读者利用率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较多刊载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反映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那些期刊”。
针对核心期刊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疗养医学杂志编辑部主编张志浩认为,核心期刊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集中性、代表性、学科性、权威性、相对性和动态性六个方面。而核心期刊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核心期刊研究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程度,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也只能起到参考工具的作用。如果不恰当地扩大它的作用,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综合临床编辑部主任闫苏平认为,目前,国内学术界评价学术期刊的主要依据是看它是否为核心期刊,而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定、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绩效奖励、高校学位部门的学位授予等,都直接与核心期刊挂钩现象。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国家没有“核心期刊”方面的法规、政策或管理办法,更没有对期刊分等级、评优劣。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并非每篇学术价值都高,非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每篇学术价值都低。出现上述核心期刊现象,并不是核心期刊本身的过错,而是那些掌握论文评定和职称评审大权的有关部门的责任,是他们过分夸大和强化了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把它当成了学术评判的唯一标准,导致了学术界出现了“以刊论文”的不科学、不正常的学术评价现象。这是对核心期刊评价效用的曲解和误用。
三位专家呼吁,有关部门不要仅以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而不看其学术价值定优劣,以保证学术成果鉴定与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公正性。(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