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和国语
常 江
3月6日这天,我们清晨5点起床,5点45分乘大巴前往首都机场。尽管已经进过好几次三号航站楼,今天多看了几眼如此通透、如此敞亮的大厅,心情自然更好。
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上午8点半,我们准时飞赴台北。
下飞机见到的第一个工作人员,是位帅小伙,中等个头,西服革履,胸前挂着证件,手里拿着对讲机,感觉就是北京首都机场的人。此后的视觉、听觉印象,都没有“他乡”的味道。
台湾街道的样子,楼房的布局,和福建广东似乎没有多大区别,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就像是来到泉州、惠州;到了繁华的地段,也便有了福州、广州的感觉;入夜,满眼都是霓虹灯,即使一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小店铺,也要立起几米高的灯箱,此时又好像置身在香港、澳门。从北到南,横贯东西,对城市的感觉,是有点拥挤,好像再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了。有些楼还是几十年前盖的,在这样的楼群里,再盖多少新楼,也还是脱不开旧相,不像深圳、厦门、大连以及大陆多数中等以上的城市,目之所及,高耸壮阔,新奇鲜活。如果说二十年前,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的时期,是青春少妇的话,现在可有点“徐娘半老”了,但“风韵犹存”,那“商业氛围”,如今还是浓浓的。只要一上街,人就会被淹没在广告中。有的楼房,除了窗户,都是广告;一辆公交车,能挤上好几家广告;而车站的站牌,几乎就是广告牌。
广告当然是繁体字,台湾所有使用文字的地方,都是繁体字。这是走在街上所感觉的与大陆明显的区别。问了团里的几位年轻的作家,认得繁体字吗?回答都是七分认可、三分犹豫:“还可以吧。”其实,凡是50岁以下的人,认繁体字都吃力,因为学校只教简化字,基本不告诉学生和它对应的繁体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使用汉字国家沟通的需要,某些使用文字的地方比如名片,开始使用繁体字;但是这种“转化”,是靠电脑而不是人脑,于是出现了极大的混乱:电脑只把 “云”和“雲”对应,转化成繁体字时,竟出现了“孔子雲”、“人雲亦雲”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文字。工作或居住在海淀区的人,印繁体字的名片,赫然写着“海澱区”,有的教授、专家也这样印,习以为常,好像这个地方原来不是“水淀”连成片,而是“澱粉”成堆。刚到台北,有人就问“菸”是什么字。这是“烟草”那个“烟”本来的字,属于草本的植物,多形象!现在,菸也成了烟,煙也成了烟,不知简化字的来历,便如堕烟雾之中了。
有文字自然想到语言。大陆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台湾是推广国语。从台北到高雄,无论城市还是山区,无论是饭店的员工还是市民百姓,说的都是标准的国语,完全听得懂,真正没有语言障碍。台湾的民众有多大比例的人,既会说本地话(闽南话等方言),又会说国语(官话),我没有调查,只是没有发现不会说国语的人。初步印象是,普及工作做得不错。相比之下,大陆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说方言的,太普遍了。看电视经常有公安部门侦破案件的实录,指挥行动的处长、局长下命令时,居然是满嘴的方言,我都跟不上、听不全。每每看到这里,我就担心:接受命令的人,如果不是本地人,听不懂方言,岂不误了大事?中国自古都把“乡音不改”当做热爱家乡的美德来赞颂,不改也可以,同时也要把普通话学会呀!
台湾的国语,决不是相声讽刺的那种拿腔拿调的舞台道白,也不是“广东普通话”那么“绕”,听起来也很自然、亲切;加上良好的语境、恰当的称谓,人听着很舒服、顺耳。参观故宫博物院时,院方认为我们是很特别、很尊贵的客人,选派了一位资深的女讲解员,身材不高,很干练,尤其是熟悉馆藏。据说,现任馆长就曾经做过讲解工作。这位女讲解员操国语,开口第一句话称我们“各位好朋友”,心里很舒坦。
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要统一,要发展,要坚持,绝不可轻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