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单摆浮搁的时代花朵
我们往往会以为漠不关心就能阻止时间的流水,其实不然。即使你不去看,历史也会不断向前,而人会不断死去。5月9日,曾经给无数人带去欢乐的李文华去世了。在这个事件前面很难加上一个很大的词语来概括这个事件,因为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只是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曾经是多么喜爱的老人。然而,这个老人又是时代造就的。
在关于李文华的悼念文章中,大家都提到所谓的“蔫包袱”———“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在‘蔫’里藏着机灵,慢慢悠悠、无精打采的谈吐、普通的嗓子,总是出其不意地迸发出幽默火花”。其实,李文华的大受欢迎,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
姜昆和李文华相互造就,这是谁都能一眼看出的事实。作为“逗哏”的一方,姜昆在和李文华合作的相声中起到主导地位,自然是整个作品价值取向的表现。之所以姜昆能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声的领军人物,是因为那个时代特殊的时代氛围。那时,全国都在努力“追回文革耽误的时间,努力奔向四个现代化”,朝气蓬勃的青年成为那个时代主流媒体所宣扬的主要形象。而同时,那又是一个“拔乱反正”的时代,主要的目标是“返回正确的路线”。所以这时主流媒体表现的青年形象又不是叛逆者和突破者,而是一种“规训者”的形象,而作为“时代遗存”的老人却往往成为被规训的对象。所以,在姜李合作的相声中,从“声讨文革”的《如此照相》,到宣扬上进的《时间与青春》,再到宣传计划生育的《祖爷爷的烦恼》,绝大多数都是姜昆在宣扬说教,而李文华在被动地接受。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相声的表演形式,这个“被规训的老人”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李文华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他塑造的老人其实是个长满皱纹的孩子,他并没有固定的成见,只是被动地对年轻人的话语作出反应。然而他也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其实他并没有完全听懂对方的话,而且经常走神、打岔,姜李相声中最重要的笑料皆源于此。比如在宣传家教的“正确”方法的《棒打与溺爱》中,李文华把“苟不教,性乃迁”解释成“狗不叫,被一个姓乃的人牵走了”;而在宣传“祖国伟大诗歌文化”的《诗歌与爱情》中,李文华把“君子好逑”解释成“敢情这君子人都好踢足球”。这种态度是一种轻松的消解,又不触及事物和观点真正的本质,实际上很接近于当代流行的青年文化中的“无厘头”和“offbeat”风格。而这种风格出现在40年前,只能说是一种“单摆浮搁的时代花朵”。
而时至今日,姜昆已经从风光无限的“青年规训者”转化成了“一个试图包容青年文化的老人”,而真正的“青年相声演员”是“拔乱反正”到1949年之前的郭德纲。相声再也不是种在“单位”里的花朵,而越来越像拉帮结伙四处游食的野生动物群。相声元老们纷纷出来为郭德纲捧场,为表示对对方“地盘”的尊重,他们的作派都透出曾经用心压抑的,或许是相声本来就应该有的江湖气。奇怪的是,李文华从来没有流露出一丝这种气质。去年,自学成才的李文华终于正式拜已故相声演员马三立为师,终于在相声的“家族树”上有一个“正统”的位置,他的心路历程已经无从探究。我们只是知道,作为“单摆浮搁的时代花朵”,李文华将会永远被我们毫无瑕纰地爱着。
□本报文娱评论员 刘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