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争议
就在于丹奔赴灾区之际,网上一个帖子将她推到了舆论漩涡:一位据称为她做翻译的网友发帖爆料,说于丹赴英国伦敦参加《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欧洲首发活动之时,“换酒店耍大牌”、“呵斥助理”、“辱骂翻译”,自己不堪忍受愤然离开。之后又有网友Clmwin发贴反驳,说自己之后接替了翻译工作,印象中“她是热情的,感染人的。”
当记者向于丹当面求证此事时,她微微嘘了一口气,平静地说:“真相是什么?我希望大家冷静地想一想。”她更希望,谈完这一次,以后不必再向媒体解释这一话题。
记者:《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的首发,却牵出了一个被炒得很热闹的负面新闻,这件事是不是让您挺不愉快的?
于丹:首先是挺意外的。《论语心得》在英国的出版,当地是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的,BBC、《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等十几家大媒体都做了采访,我也要去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还有伦敦做几场演讲,日程安排得很紧。
我这次感觉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接受,我在伦敦演讲之后,提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举手的一半以上都是欧洲人。当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人类是会有一些普世型经验的,大家都在物质的惶惑下去寻求心灵力量,中国哲学和智慧能给人的就是这样朴素的心灵力量。你想我带着这样的任务去,我可能去跟人找碴吗?
记者: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于丹:我到的当天,见到了这个发帖的女翻译,她大概三十几岁,剑桥大学在读的博士生,她说她正在很花心血地写论文。我想大家要合作很长时间,也麻烦她,还从北京给她带了小礼物,她就很高兴。我相信这个女孩子英文水平应该不错,但是她可能没接受过口语翻译的专业训练,而且讲中国哲学我想太难了。事实上我在剑桥、曼彻斯特、伦敦的演讲,她一场也没有跟,只是跟我做了一上午的两个采访。做完采访她就哭了,因为做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些儒家的概念她翻译的不准确。我就会跟她说,可能这么翻不合适,我们得换个说法。我中间打断过她两次。但她属于不能断的那种人,一断了之后她就全乱了,翻得还不如前面。发现她这个特点后我想就先别打断她了,等下来再沟通。但是她已经乱了,下来就哭了,她说她没见过这么大的场合,她以为就是闲聊天,聊这些内容没想到。我就一直抱着她,说让她别放弃,说我可以说得更慢,更短,我们可以多沟通,一起往前走行不行?她说她不行,她已经太紧张太乱了。后来我说你怎么哭得这么委屈呢?她说:“于老师,我是因为你对我这种态度而感动,你对我太好了。”我一直抱着她陪着她,她也一直抱着我哭啊。我说我对你的工作很满意,我们的演讲还没开始呢。但她可能也意识到演讲会更难,所以她就坚决不干了。
我的出版商托比·伊迪先生就赶紧面试了新的翻译,一个叫王媞的26岁女孩,她是同声传译专业毕业的,在联合国做过同声传译。她一路跟我聊天,打开手机上网查中英文的《论语》对照,我们到剑桥,演讲下来非常轰动,礼堂里爆满,提问不断,大家讨论儒家思想跟法制社会的适用程度,讨论得很好,王媞的翻译也很好,我对她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的演讲和BBC等大媒体的采访都是她陪我走下来的,她陪了我四天半,后来我们就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我自己评价这次伦敦之行是挺满意的,所以我看见那个女翻译的帖子非常吃惊,为什么跟了我四天、完成了那么多繁重翻译的人很高兴,跟我两天的人会如此愤怒呢?现在很多网友,可能不明真相就觉得,你一个讲儒学的老师怎么出去是这样呢?但是我也请大家冷静地想一想这个事实,大家谁也没亲眼看见过我跟谁发火吧?我肯定打断过她,但是大家想想,一个中国人怎么会当着外国记者的面跟自己人发脾气呢?但如果翻译不准确,这是大事情,是要停下来、要商量的吧?但是她接受不了商量,越商量越是方寸大乱。我想她心里有她的委屈,有她心理上的一些感受,但是和第二位专职翻译相比,我想这种中国哲学的口译实在有些难为一位兼职在读博士生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