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的毛泽东: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五四运动时的毛泽东: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
2009年05月08日 09:0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

  ○何立波 张 哲(北京)

  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五四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且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迪了人们的心智,影响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选择。正是在五四运动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新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13年春,青年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湖南一师)。在湖南一师求学过程中,毛泽东目睹了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看到了军阀、官僚和财主们的横行霸道,更看到了穷苦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和呻吟。面对这一切,毛泽东的心,一刻也无法宁静,他常常思考和求索改变社会现实、解除人民痛苦的途径和方法。

  在这个时候,国内民主革命运动正悄然兴起。1915年9月,也就是毛泽东在一师掀起“学潮”之后不久,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创刊了。它冲破军阀的文化封锁,传到三湘大地,也传到了湖南一师,唤醒了许多正在沉睡的人们。

  当时,湖南一师教授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后来曾对斯诺回忆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1917年3月,毛泽东将自己撰写的《体育之研究》投向《新青年》。这篇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文章以畅快淋漓的文风、逻辑严密的章法博得了陈独秀的赞赏,陈独秀将这篇文章全文发表在《新青年》上。毛泽东阅读了《新青年》以后,头脑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冲击,观念发生了激剧变化,他深深感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根本改造。这便是毛泽东后来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所说的考虑“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问题的发端,也是后来成立新民学会的最初思想动因。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学会在毛泽东等组织和领导下,以战斗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此后,学会的主要会员,大都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实践中,逐渐锻炼成为勇猛急进的无畏战士。如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向警予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成立新民学会,是毛泽东学生时代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杰作”,也是他开始革命实践的第一步。通过新民学会,毛泽东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集合在自己的周围。他们早年是毛泽东砥砺品行、切磋学术的同窗学友,后来又是从事革命活动的亲密战友,并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智慧、赤诚、直至热血和生命。

  第一次到北京,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了。那时刚好有鼓吹留法勤工俭学的印刷物传到了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法国留学过的吴玉章和蔡元培等发起的。他们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人去法国做工,认为青年学生们也可以去法国半工半读,于是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号召中国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于是在湖南大力发动、组织大批青年,先北上保定或北京预修法文,然后坐法国邮船的四等舱从上海去法国。毛泽东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促进了湖南与北方新文化运动的联系,而这一运动的又一成果,是后来从这些学生与工人中间产生了一批革命干部。

  8月19日,毛泽东与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名青年到达北京,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在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是艰辛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当时他们每人每月只有几块钱的生活费,虽然毛泽东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了很低,但是就这几块钱的生活费还是很难解决。10月间,经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馆长)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卫生外,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15种中外报纸。虽然每月薪金只有8元,但也能够糊口了,而且还能够在图书馆里读书,毛泽东非常高兴。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工作之余,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更为难得的是,他和李大钊朝夕相处,从李大钊那里借来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阅读,并利用工作之便经常向李大钊请教。毛泽东正是在这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校长蔡元培遵循“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新文化运动渐渐进入高潮。这种氛围,是毛泽东当时在湖南根本无法接触到的,这让他非常兴奋。他在这里读到许多过去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人物,还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一个是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发起组织并主讲有关办报的业务知识。这对他以后创办《湘江评论》很有帮助。另一个是1919年1月成立的哲学研究会,由杨昌济、梁漱溟以及胡适、陈公博等人发起组织,它的宗旨是“研究东西诸家哲学,渝启新知”。

  毛泽东亲眼见到了新文化运动中那些著名人物的活动,也结交了一些名人学者。他在湖南一师时就常读他们的文章,这时自然不放过当面请教的机会。他组织在京的十几个新民学会会员在北大同蔡元培和胡适座谈,“谈话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其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问题”。对陈独秀,毛泽东是崇拜的,认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毛泽东的抱负和才干得到李大钊的赞赏,他认为毛泽东是“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亲自介绍他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新闻学研究会和北大哲学研究会。在北大期间,毛泽东多次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李大钊的文章,这对他的思想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他后来回忆说:“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途中转道上海送别了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青年登船赴法。之后,他决定回湖南去。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长沙,住在修业小学。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在这里任教。经周世钊推荐,校方聘请毛泽东担任历史教员,每周上6节课。工资不高,但毛泽东觉得这样也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同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加强联系,直接投身到社会活动之中。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