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满足了张爱玲,尴尬了研究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团圆》满足了张爱玲,尴尬了研究家
2009年05月07日 18:21 来源: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满足了张爱玲,尴尬了研究家

  文/刘莉芳

  《小团圆》出版后,街面上那些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书、张爱玲传记,或多或少都站不住了。有报纸说“赤裸的张爱玲,活跃了评论家”,其实恰恰相反,是满足了张爱玲,令研究家很尴尬。

  B=《外滩画报》

  Z= 止庵

  B:《小团圆》内地版保留了很多大胆的性事描写,保留的初衷是什么?

  Z:我不是大胆妄为的人,也不是小心翼翼的人。我真的觉得这书没有可删之处。咱们内地的有些小说的描写,比这书过甚100 倍。为什么它们在书店里摆着?为什么不删它们?我不看电视剧,可是偶尔一看,有些镜头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字的力量比影像的力量弱得多。

  张爱玲写得最露骨的不是《小团圆》,是《同学少年都不贱》。《同学少年都不贱》写了两个女同性恋的恋爱。第一人上完厕所,第二人坐在同一个马桶上,在马桶盖上体会肌肤之亲,闻前面那人的味。《小团圆》哪有这样的描写?《同学少年都不贱》都能发,为什么要删《小团圆》?张爱玲是一个无所顾忌的人,不会因为读者想看什么就写什么,也不会因为读者不想看什么而不写什么。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就是特立独行的人,或者是一意孤决的人。如果把她变成随便一个作家的样子,那就不是她了。宋以朗先生也看过《小团圆》,如果他觉得不行,也不会交予出版。宋先生是严谨的人,我也是很严谨的。

  B:《小团圆》内地版改了几十处,改动的原则是什么?

  Z:这是《小团圆》在内地第一次出版,改动越少越好。如果改了,以后的人就会遵循这版。我认为,以后的人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再改。这是我的基本原则。另外,张爱玲用字很讲究,如果改,要有依据。

  B: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只写了九莉的心理活动。我觉得张爱玲对九莉这个人物是关照甚至美化的。

  Z:我恰恰认为不是。在前言里,宋先生举出张爱玲的信:“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这句话非常好玩,表明张爱玲和九莉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所谓“即”,她并不完全否定自己;所谓“离”,就是揭发自己也不客气。张爱玲既是九莉,又不是九莉。

  张爱玲为什么不直接写“我”?好多人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她不写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只写九莉的。为什么?因为“即”的时候,她就是九莉; “离”的时候,她不是九莉。

  B:“若即若离”反映出张爱玲对《小团圆》的什么态度?她对《小团圆》似乎额外珍惜,改了很多遍。

  Z:其他作品也改,《相见欢》就有三稿。说实话,关于张爱玲的很多事情,咱们不知道。《小团圆》有破的作用,不一定有立的作用。《小团圆》让过去很多关于张爱玲的材料不可信了。但是如果把《小团圆》当作传记,拿《小团圆》来写张爱玲的传记,比拿《今生今世》写张爱玲的传记还要傻。

  文学研究有两种,一种是作者研究,一种是作品研究。现在,作者研究这部分基本不行了。街面上那些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书、张爱玲传记,或多或少都站不住了。

  作品研究也有损失,评论界一直说张爱玲的后期作品不多,但是她还写了《小团圆》这么大的一本书。有报纸说“赤裸的张爱玲,活跃了评论家”,其实恰恰相反,是满足了张爱玲,令研究家很尴尬。

  B:能举几个例子吗?

  Z:最简单的,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书。胡兰成说,他和张爱玲都在婚书上写了两句。婚书是一个约定。但是张爱玲在书里说,她只买了一份婚书,把婚书搁在箱子底,婚书没有用。

  我们到底信谁?过去所有的张爱玲传记都照着胡兰成的说法写。现在就没法说了,又不能说张爱玲的叙述是真的,但是张爱玲的叙述足以否定胡兰成的叙述。胡兰成的叙述不是唯一的叙述。

  再举个例子。原来,我们相信柯灵和张爱玲非常要好。柯灵写过《遥记张爱玲》,写于1984 年12 月左右。文章第一句话是“不见张爱玲三十年了”,“张爱玲1953 年就飘然远隐”。从1984 年到1953 年,有31 年,和30 年差不多,看起来是个笔误。

  但在《小团圆》里,九莉见到荀桦(原型是柯灵),荀桦根本不看她、不说她、不理她。如果从这算起,不止30 年。回头看,张爱玲在1952 年7 月去美国,不是1953 年。如果当年荀桦连看都不看张爱玲,那么他就不会确切地知道后来张爱玲干嘛了。可能,他写1953 年,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张爱玲是哪年走的,不一定是笔误。柯灵和张爱玲也不一定那么要好。

  再比如,1943 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 第一炉香》,一鸣惊人。周瘦鹃“一边读一边击节”,称张爱玲的文章受了毛姆的影响,写得好。以前,我们援引周瘦鹃的话,认为他是张爱玲的伯乐。可是,《小团圆》写道, “他并不激赏她的文字”。另外,张爱玲曾邀请周瘦鹃到她的姑姑家。周瘦鹃说“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文艺和园艺的事情”,而《小团圆》写“没有什么话可说”。

  经过对比,原来那些有用的一点点材料,有些没用了。《小团圆》对所有研究张爱玲的学者来说,真的是个麻烦。

  B: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张爱玲的文字,并不完全可信?

  Z:这是“自传体小说”。“自传”不能不信,“小说”则不能全信。这很麻烦。昨天吃饭,有人问我,《小团圆》里写道,荀桦和九莉在电车上偶遇,站在九莉身后的荀桦,“忽然用膝盖夹紧了她两只腿。”荀桦用腿夹张爱玲。荀桦是柯灵吗?我说不知道,既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另外,非常好玩的是,《小团圆》和《今生今世》也有一致之处。比如《今生今世》写到沈启无,说他经常用眼睛边儿看人,显得心术不正。原话在《小团圆》里也有。

  B:不能尽信,又不能不信,怎么办?

  Z:只好等宋先生整理出版宋淇夫妇和张爱玲的通信。那就是另一种材料了。

  B:我在2004 年曾采访过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时的同班同学,她同学说张爱玲念书时不爱理人,是个“皮大王”。但是“皮大王”张爱玲这个形象和书里的九莉并不吻合。

  Z:这本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张爱玲是个怎样的人,而是她有很多重要的亲情和爱情,她要清算这些。书中说,九莉的母亲给她挑了一个首饰,作为留念。后来,九莉把首饰卖了。另外,港大的安竹斯先生给九莉一笔800 元的奖学金,奖学金被母亲拿去赌了。九莉要清算和母亲的关系,主要是要还她母亲的情。这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可能比她和邵之雍的关系还要重要。

  B:据我们所知,张爱玲和姑姑的感情比较亲近。

  Z:张爱玲写过一篇《姑姑语录》,强调她和姑姑共鸣的那部分。小说里的姑姑和《姑姑语录》里的姑姑,有一致之处,也有不一致之处。在小说里,姑姑和九莉的账,分得很清。

  另外,《炎樱语录》的炎樱和小说里的比比也有差别。回过头看,《姑姑语录》和《炎樱语录》是不是百分之百地写实呢?这都不好说。

  B:怎么理解张爱玲的清算心理?

  Z:这是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张爱玲想象成我们在座的一个人,那就是误区了。有的“张迷”看了张爱玲一两篇作品,再看了《今生今世》,就想出一个张爱玲来,只要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受不了。张爱玲被小资化了,美化了。真实的张爱玲,要严酷得多,决绝得多。

  B:《小团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什么意义?

  Z:《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巅峰之作”、“集大成之作”,这些评价都是我说的。现在,大家一般都拿我和刘绍铭先生对比。刘先生对《小团圆》批评得最厉害,而我的评价最好。

  从个人阅读口味来说,《小团圆》很合适我。我喜欢看写得不太好看的小说,结构、人物都写得复杂,不喜欢看特别容易的小说。所以我不觉得《金锁记》或者《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它们太好看了。《小团圆》是张爱玲最复杂的一部,九莉是张爱玲笔下最复杂的人物。

  在后期,张爱玲吸收了许多现代小说的写法,小说比早期复杂多了。《小团圆》的写法并不是首次出现,《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都用了类似的手法。但那些是短篇,没有那么复杂。《小团圆》不是《金锁记》。必须相信,一个作家从23 岁到56 岁,她要变化,不可能老按一个方法去写。

  2009-05-07 总第 334 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