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我讲述的是人性的反抗史(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陆川:我讲述的是人性的反抗史(2)
2009年05月07日 17:55 来源: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拍摄《南京!南京!》让我成熟”

  “电影一旦开机之后,反而一切都简单了。”陆川告诉记者。

  不过,对于拍摄这样一部题材沉重的影片,没有什么是真正简单的。如果说开拍前的波折造成的影响,类似肉体上的伤害,那拍摄期间陆川所经受的,则更是种精神上的折磨。

  由于不得不亲历影片的每一场戏,在现场的陆川经常会泪流满面,甚至眼睛花得看不清监视器的屏幕。“比如,拍大屠杀的时候,那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崩溃,最难过的时候。”即便如此,他还得强忍住感情,继续指挥、讲戏,“说戏的时候眼泪要是上来了, 看看别的地儿就完了。”

  克制住感情的陆川,在《南京!南京!》中冷静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影片中每一个片段,几乎都有史实为证,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即使是刘烨等被屠杀前举手高喊“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的煽情一幕,陆川也表示,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军队就是这么喊的。

  值得一提的是,黑白的影像里经常会出现一张张中国人的面部特写。这也是自1987 年《屠城血证》以来,所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所没有的。陆川第一次将焦点对准了受难者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后台我们拍了很多中国人的脸,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照片式的比对,我们找到了70 年前战俘的照片,然后在我们群众演员找类似的脸去进行造型。”陆川说道,“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凝视这些面孔,而不是把他们变成一行一行的字,或者一个一个简单的符号。”

  很多人在深入接触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后,人生观各方面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如张纯如、魏林特。而对陆川而言,在拍完影片后,原来爱睡懒觉的他,现在无论前一晚多晚睡,都会在早上8 点睁开眼睛。“另外,会变得有些多愁善感,比较脆弱。”陆川说道,“可能当年坚强的一面都被用完了,药性发作之后,整个人现在就剩下药渣了。”

  今年1月,陆川终于收到了《南京!南京!》的审查意见。出乎意料的是,意见就两页纸。4月22日,《南京!南京!》在全国院线上映。当年,在大学生陆川心中埋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

  “拍摄《南京!南京!》的这四年,是一个让我成熟的过程,”陆川总结道,“影片拍到后来,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发现我长大了。我可以去控制电影了,可以自由地运用电影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跟人交流。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有点像《可可西里》,到了后半部分,那是一个真正长大了的我,一个特别自由的我。”

  B =《外滩画报》

  L= 陆川

  B:很多人看完《南京!南京!》都觉得很真实,尤其是屠杀的场面。你个人对于屠杀的本质是怎么看待的?

  L:我和你简单地说,它牵涉到几个方面。我以前看国内的资料,看完觉得屠杀就是入室抢劫式,一对一的那种随意的杀戮。当时觉得这就是屠杀的本质,所谓的那种肆意的暴行。

  后来,我无意中接触到一些日军的资料,关于整个暴行中间他们对中国被俘人员的处理。每个连队、每个小队怎么去做,他们都是有详密的计划的。在一本日军老兵的日记中写道,他们是怎么把一些人骗到江边,然后别的小队怎么去策应。比如说,他们骗战俘说,去了江边就放掉他们,这个时候另一小队就在江边埋伏好,十几挺机枪准备着。有些还专门负责打死逃跑的。那份计划我忘了在什么地方看的,但它讲述的过程非常清晰。

  此后,我又读到几份不同的批量杀害中国战俘的资料,发现它们都基本类似,有一个严密的制度。我后来觉得,这才是屠杀的本质,它符合战争的规律——战争是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屠杀,百分之九十的军队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清理战败俘虏的。

  我们在教科书里看到的那种大量个人受害者的故事,基本上它们都是这种暴行的蔓延,属于便捷后的状态,属于武装暴力核心清洗之后的暴力无度蔓延。我当时在拍的时候经费有限,我要有所取舍。我可以去拍一个个家庭的被杀,但我心中不觉得这是一个屠杀的本质属性,屠杀的本质是一个军队像机器一样机械化地去剿灭一个族群。

  B:以前很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激起的是一种民众的愤怒。而这次电影给人的震撼,在于冷酷,观众会有怒其不争的憋屈的感受。你怎么看待?

  L:憋屈,是这个题材很难避免的。我们在这个场景里面,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战争的冰冷。这种冰冷是不以观众的性别、年龄、属性和爱好而转移的。你遭遇到战争,你被卷入战争,就会面对这些东西。对战争、对杀戮本质的了解,对战争机器对一个国家的摧残的了解,是这个电影本质的意图。

  这个电影还有一条线,是关于中国人的抵抗。这条线是以前相同题材的电影所从未展现过的。就是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它也会被刻意规避。其实,中国观众可以在逝去的前辈和他们一个个抵抗的事迹中间,找到我们民族生存到今天的精神依据。

  B:这部影片的价值观,对于国内观众而言,怎么让他们接受它呢?怎样让他们愿意走进影院,再看一次伤疤呢?

  L:我其实是很想重新建立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形象。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听到这个事情,都会觉得是一个屠杀的电影。其实在中国人这条线上,我们讲的是人性的抵抗史,我们中国人其实一直在抵抗。

  但是你想想从小到大看过的资料,根本就一件都说不出来。你问一个孩子,南京大屠杀是什么,他会回答你30 万人被杀,还有《拉贝日记》,却举不出反抗的英雄事例。这个其实很恐怖,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去了。首先你要知道,我们的先辈、我们爷爷辈的这帮人,没有等着去被拯救。我们真的是付出了非常艰辛的抵抗,可能这些抵抗的人都一个个被打死了,但是这些抵抗征服了角川(剧中的日本兵)。

  关于抵抗的故事,可以写一个30集的电视剧。比如说三月份的时候,日本警卫队在城里巡逻还会被便衣队手枪打死两三个。他们抓了几个人,包括车夫,正要枪杀的时候,突然从废墟的半截窗户里打出若干冷枪,其实都是仍留在城里的中国士兵们所为。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