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专家: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非遗保护专家: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2009年05月06日 08:55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在沪畅谈民族音乐如何走向世界

  “现在一说对外交流,就要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似乎金色大厅是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昨天,在上海“世界音乐周”的相关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针对中国民族音乐如何走出去所作的发言,让许多听众在短暂的惊愕之后,开始思考他的观点和他所提供的事例。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观点虽然尖锐,但对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世界是有意义的。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英世界音乐对话”。不过,听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同样是东方音乐,中国音乐在西方世界引起的关注比不上日本音乐?中国音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此,田青的回答是:中国人想明白了什么是中国音乐的那天,就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时候。

  “金色大厅”并非准绳

  民族音乐需要走出去,但不能走进误区。在田青看来,对“金色大厅”的迷信和神化,就是近几年在民族音乐推广中出现的重大误区。虽然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让“金色大厅”在我国深入人心,但它并不是代表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说“金色大厅”不是唯一标杆,是因为“其实金色大厅就是一个演出剧场,是演出单位出钱可以租用的。其与众不同的意义在于有着悠久的文化记忆。”然而,近些年“金色大厅”在国内音乐界被过分神化了,“在金色大厅演出”已经渐渐失去了交流音乐的本意,而成为某些团队和个人“镀金”的方式——田青把这称为“出口转内销”。这样的异化,或许是当初努力将中国音乐引入“金色大厅”的音乐人所不曾想到的,这样异化背后的功利目的,也已经完全曲解了音乐交流中的美好和纯粹。

  不要神化“金色大厅”,也包括不要神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据田青透露,近些年来,我国乐团和个人在“金色大厅”进行的很少是商演,大多数是“我们自己买了票子送给人家看”。这些演出的水准也参差不齐,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曲目千篇一律。“好像中国音乐就等于《二泉映月》、《十面埋伏》,以至于有奥地利华人呼吁国内的民族乐团“不要一窝蜂地奔金色大厅”,因为当地观众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

  不要神化西方标准

  导演李安在谈到中国电影人的好莱坞情结时曾经说过:电影语言是西方人定下的,片型也是西方人定下的。一旦中国和西方的格式不符,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人本该是幸运的,中国音乐不仅有自己完善的体系,并且一路传承至今。然而令田青等民族音乐保护者感到痛心的是,最近20年来,国内音乐界不少人一味向西方看齐,甚至用西方的乐器标准来改造传统乐器。

  在昨天的论坛上,有嘉宾提出,中国古琴演奏中手指与琴弦相摩擦的声音最有“中国味道”。田青透露,从20多年前开始,国内在灌录民乐唱片时就会刻意抹去这种磨擦声,“包括笛子演奏时的口风也属于被抹去之列”,只因为按照西洋乐器的演奏标准,这些声音统统属于杂音。对民族乐器的改造还包括改动二胡的结构,“为的是让二胡拉出提琴的音准和感觉。”田青表示,这种改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民族乐器能够和乐队的其他西洋乐器相配合,“有些乐器不作改动的话,出来的音可能正好在钢琴的两个键音之间。”

  很显然,这个话题让年过六旬的田青无奈且伤感:“我不知道这样的改造是进步还是毁坏,但直接的后果是,中国民族乐器最有味道的部分被抹杀了。”而一旦民族乐器失去本性,民族音乐又靠什么走出去?

  本报记者 邵岭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