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很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到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策源地——北大红楼,去追思一下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体味一番凝固其间的历史风云。
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建于1918年的红砖砌就墙体的5层老楼,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近日,依托北大红楼于2002年建立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闭馆修缮和重新布展,正以“新妆”迎接游客。
北大红楼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总面积1.07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263间,是北京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该馆的工作人员说,目前向公众开放的北大红楼只有一层和前院内平房,以旧址复原为主,适当辅以陈列展览,力图再现90年前北大红楼情景。旧址复原包括红楼、北大图书馆、新潮社址和学生大教室。其中,北大图书馆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和第十四书库。旧址复原共展出实物1198件,其中270余件“五四”文化名人影像手迹,以“闪回”的电影效果让观众回到那个非凡的年代。
1919年 5月4日,反帝大游行从红楼北面的大操场集合出发,由此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鲁迅曾在红楼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使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图书馆主任室是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工作的地方。李大钊使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1920年3月,李大钊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这里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10月,李大钊和张国焘、张申府等在这里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他每月捐出个人薪俸80块银圆作为党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
第二阅览室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工作过的地方。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在李大钊手下做助理员工作,每月工资8块银圆。每天,毛泽东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来此阅览人的姓名,管理15种以上的中外文报纸。在这里工作期间,毛泽东广泛结交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经过探索,放弃了原来赞同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潮社是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人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成立的学生社团。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作为北大较早创办的学生刊物,得到了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支持,教授胡适担任顾问,李大钊在图书馆提供社址,蔡元培亲自题写刊名。五四运动前夕,以新潮社为首的北大学生在新潮社制作了3000面旗帜、标语。复原的新潮社址,是根据罗家伦等人的回忆录和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照片制作出的“五四前夜”场景:活动室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及地上则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当年,罗家伦等新潮社负责人,带领新潮社成员,紧张地准备第二天游行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年北大红楼的三层和四层均为学生教室,而复原的学生大教室搬到了一层。1920年8月,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鲁迅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深深吸引着听课的学生,教室常常爆满。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蔡元培、陈独秀的办公室原址都是在二层,由于占地面积有限,工作人员只好把蔡元培和陈独秀的办公室搬到了一层,并在办公室内分别为二人塑了一座铜像。蔡元培与陈独秀的专题展览呈现出二人的历史功绩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使观众对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开馆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可免费参观,不过最多一次性只接待200人。门口的工作人员说,目前该馆每天有三四百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年轻人。一位小伙子对笔者说,现在的北大红楼看上去显得寂静,但走进去,用心体会,会感受到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 作者:李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