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五四运动”学习如何爱中国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日子,我们再次记起它、纪念它。它是一场爱国运动,这是一个定论。但爱国并没有一套规范动作,也不应当变成一个空洞口号,如何爱国,爱国的内涵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追问和思考。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五四运动”精神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由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触发的,其首要任务是救亡图存。国有外辱,我们必须出来抗争;有人卖国,我们不得不出来制止。但“五四运动”是接续新文化运动而来,其主题是启蒙,是反封建、反旧道德、反旧文化。陈独秀为中国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在神州大地上树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时间向上追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救亡图存。救亡图存的人都可以说是爱国者,但方法始终是一个问题。晚清洋务派搞过“洋务运动”,康有为搞过君主立宪,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直到“五四运动”,知识界提出民主与科学,它们成了中国进步的两个“轮子”,也是爱国的“方法论”。
救亡图存不仅止于抗争,其根本出路在于国家现代化,而中国如何现代化,乃是一系列复杂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它需要全民族“上下求索”。国家的现代化,需要杰出政治家的引领,要有“国策”作为“前进指南”。但历史经验证明,没有民众的精神觉悟,没有国人的自主自立,一种高高在上的现代化方案是不会变成现实的。国家现代化,需要新文化的支撑。
“五四运动”,着重于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题。但即便是民主与科学,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方法问题,它只是指明了中国进步的方向。如何建设民主,如何运用科学、发展科学,仍然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系列艰巨课题。历史已经证明,经过启蒙的国人能够通过思考和探索,一步一步把国家向前推进。
90年过去,中国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完结,相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有一种认识,把国家现代化简化成经济现代化。而事实上,经济只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自由、民主、人权这样一些人类珍视的价值追求。张扬这样一些价值,是国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现代化的“车轮”。
在这种意义上,“五四运动”刷新了爱国的内涵。它提出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渐成为我们时代面临的主要课题。进行思考,作出选择,是“五四运动”教会我们的。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现代化,本身无疑是爱国的表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