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的非典型
潘 璠
真实的典型,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但还有很多真实的非典型,有必要探讨和商榷。
影片的第一主人公是日军队长角川。我们应该承认,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受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毒化的日军中,也存在同情受侵略者乃至反战的个体。但问题在于:其一,这样的个体绝不具有代表性,否则,就不会有这场侵略战争;其二,在笔者看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所拍的二战影片中,从未见过把一个德军或日军作为第一主角。陆川导演所做的尝试,力图说明战争给双方造成的灾难。但效果能否如其所愿,似还有待观察。当笔者随着摄影机,以侵城日军的视角进入被攻陷的南京,发现遭到伏击并听到有人大喊“角川兄,有埋伏”时,竟然是一种随“谷子地”们进入埋伏圈的感觉。我立刻提醒自己:这是我们中国军人在伏击日军。
影片中的拉贝秘书唐先生,也是一个非典型个体。一个汉奸或是有两面性或矛盾性的。投靠日军后并没有得到保护,女儿还被日军摔死,这样的经历有可能使其转变。但其没有受到直接威胁就主动告密、使大批伤员惨遭毒手的恶行,与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壮举之间,实在反差太大。放在一个人身上,或许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此外,影片结尾,被角川释放一老一小两个中国军人发现自己确实获得了自由,露出了一种吃惊、惊喜乃至疯狂的笑容,确也让笔者感到实在不那么舒服。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但你们忘了刚刚为救你们而失去生命的姜老师了吗?此外,胖乎乎的老兵和胖乎乎的小兵以及许多胖乎乎的男女难民,虽然蓬头垢面、满脸油黑,但仍与在死亡线上的难民身份不符。至于为了真实而采取黑白影像,似乎也没有必要。难道历史题材的影片都要拍黑白片不可?色彩绝不是真实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