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文素勤的名字将第一次写进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份《履历表》第28项母亲一栏里,毛泽民清清楚楚地填写着他们母亲的名字——文素勤。
母亲:文素勤。生于1863年(应为1867年——作者注)的湖南省,湘潭县四都太平垇。是中农之家的子女,出嫁后,娘家即变为贫农,本人是极勤劳的乡村劳动妇女。1919年8月去世。
人们不由得产生疑问:在以往的党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只看到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在《毛泽东自传》中,斯诺注释了毛泽东本人的口述: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即“文七妹”的谐音)。从来没有人提及“文素勤”这个名字。
为了对“文素勤”这个名字一探究竟,2007年春天,我和传记作家周燕女士一起到韶山采风时,专门拜访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刘胜生研究员。
时年68岁的刘胜生是湘乡文氏家族的研究专家。当得知我从莫斯科找回一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毛泽民称母亲的名字叫“文素勤”时,刘胜生不假思索地认同道:“如果这个名字是毛泽民自己填写的,应该没有错,应该是准确的,应该相信他。”
我真没想到,像刘胜生这样一位长期潜心研究毛泽东外家历史的儒雅学者,竟一连说了三个“应该”,这样痛快地认可了“文素勤”这个名字。
我连忙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毛泽民亲笔填写的《履历表》展现在他的眼前。毛泽民真真切切的手迹一下子吸引住刘胜生,他从头到尾仔细地浏览着,还习惯地念出声来:
“毛顺生……湖南省湘潭县西二区韶山南岸村……”
“文素勤……湖南省湘潭县四都太平……”
“对的,对的,这两个地址都是对的!”刘胜生解释说:“现在,许多地名都变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湘乡县唐家坨,当年就是湘潭县四都太平垇。这两个地址,毛泽民填的一点都没有错。”
当我们向他探讨“文素勤”的名字时,刘胜生赞许道:“‘素勤’这个名字很好,体现了文家的家风,也体现了文家的家庭文化。”
我们又向刘胜生请教说:“为什么毛泽东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而毛泽民则如此郑重地填写在共产国际印制的履历表上呢?”
刘胜生诡秘地笑了。他说:“毛泽东没有说,但不一定不知道。因为提起‘文七妹’,大家都知道,在家乡都是这样称呼的。在旧社会,女人不出门,不外出做事,也不做生意,即使有正式的大名也没有什么用,甚至不被人知。”
提起毛泽东的外家,就不能不说到他的曾外祖母贺氏。她比毛泽东的曾外祖父文德明年长3岁。德明公去世时,贺氏只有30岁,留下芝兰、芝仪(毛泽东的外祖父)、芝祥三个幼小的儿子和一个女儿。她虽素不知书,却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毛泽东的外祖父文芝仪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殁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毛泽东未能亲聆他的教诲。但毛泽东一出生便打上了“三芝堂”的印记,先是取名“咏芝”,后改为“润之”。
毛泽东在8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人丁兴旺,孙儿众多,十分热闹。外婆又对毛泽东倍加疼爱。这种温馨宽松的环境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真、善、美的种子。毛泽东与两位舅父关系颇为密切。七舅文正兴曾充房长,监修房谱。他既是毛泽东的舅父,又是毛泽东的干爹。八舅文正莹在家开设蒙馆。年幼的毛泽东时常跟随旁听,由此认识了不少字。八舅文正莹是毛泽东真正的启蒙老师。
文家都是些知书达理之人,见毛泽东从幼年就悟性非凡,无不希望他多读书,早成材。所以,当毛泽东想去湘乡东山学校求学时,两位舅舅都表示赞成。而父亲毛顺生却想把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于是,两位舅舅亲自到韶山冲说服毛顺生,从而促成了毛泽东走出乡关的宏愿。
毛泽民也继承了文家的家风,继承了母亲的美德,一生清正廉洁。自从参加革命,毛泽民一直为党开创经济和金融工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他担任国家银行行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是国民经济部部长。他白手起家,为共产党开创家业,使党和红军在最艰难的时期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毛泽民常年经手成千上万的资金,而他守着钱袋子,从不乱花一分钱,更不为个人谋利益。
毛泽东曾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而毛泽民和毛泽覃兄弟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奋勇献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说来也巧,我们这次韶山之行正逢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扩建。这些从莫斯科找回的历史档案也为重新布展增添了珍贵的内容。毛泽东母亲文素勤的名字将第一次郑重地出现在纪念馆的展板上。
(摘自《世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