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南京!南京!》上映后,立即获得了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南京大屠杀永远是我们民族心中的痛,如果我们不面对历史,屠杀就可能会重新降临。民族的伤疤怎么拍?导演和评论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编者
陆川访谈
采访者:何晓诗
何晓诗:为什么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陆川:拍摄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挑起两国人民的仇恨,恰恰相反是希望能通过电影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历史真相,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架起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能够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的真实,战争的残酷。战争不仅仅摧残着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同时也摧残扭曲着参与侵略者的人性。
拍摄这部电影,是我们中国电影人的责任,我们不能把这个题材拱手让给外国人,让他们以拯救者的身份在我们的民族灾难中展现他们的仁慈。然后让全世界知道是他们拯救了中国人。从局部的事实来看,这没有错误。但是从历史的角度,能够拯救我们民族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批年轻的电影人必须面对这段历史,面对这部电影,这是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即使是从振兴民族电影业的角度,我们也要攻克这个题材。
何晓诗:拍完这部电影,你对日本侵华的认识是否更加深刻?
陆川:是的,这部电影是以完整的日本视角呈现南京大屠杀。多年来,我们一直对那段历史很愤怒,我也一样,但是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睁开眼睛看一看,70年前,我们败在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手里;70年后,有些威胁是否还依然存在?很多事情我们需要去正视,而不是靠喊口号来解决。
同时,我始终认为,丑化对手是对自己的侮辱,我们应该先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建设自己,保卫自己。拍摄过程中,我们在树立中国人形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抵抗的形象,虽然抵抗最终失败,但他们的每一次抵抗都为整个民族带来希望。
何晓诗:您曾说,在筹备《南京!南京!》时,查阅大量史料让您的情感濒于崩溃,但为什么影片让人感到作为导演的您如此平静?
陆川:因为我们想做《南京!南京!》,不仅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也是给世界观众看的。我们需要世界的理解,这次我换一种角度去拍,冷静地去拍,客观地去拍,就是为了让这部电影能走得更远,让中国人的精神传遍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真相。
何晓诗:您为了拍摄影片中的祭祀仪式,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段的设计有何内在含义和存在价值?
陆川:它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文化层面的,展现战争机器对人(基层士兵的个体)的精神控制。墨索里尼、希特勒为什么发动这么大的战争?他们对国民,每个战争里面每个参与者都进行洗脑,让他变成一个自觉自愿的屠夫。祭祀仪式的舞蹈表达的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很强势地控制你的肢体。角川是很善良的,但是他也跳得很认真,最后想挣脱挣脱不了,就像着了魔似的。
其次,希望舞蹈呈现出来的这种气势对我们能有一种警示。70年代生的我们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国主义”的口号,但是谁见过帝国主义、军国主义长什么样?这段舞蹈呈现的军国主义的气势,让观众心里能有一点感受,当我们再喊口号打倒它的时候,我们应该会去想一个问题——我们拿什么打倒它?精神上要做怎样的准备?
最后,这段舞蹈是日本祭祀或者是节日跳的舞蹈。“祭”在日文中不是“祭奠”的意思,而是“节日”的意思。每当节日时刻,生者在欢娱的同时也会把死者的灵位摆出来,这是日本的习惯——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异族的文化在我们废墟上舞蹈,这是一个高度的象征,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象征意义。
何晓诗:但是影片现在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以一个绝少数善良的日本兵角川作为线索。您基于什么考虑这样安排,在塑造日军形象时的依据是什么?又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陆川:这个有两条线,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线,有人觉得日本人的戏更加震撼,也因此引发了争议。这样很好,这部影片就是让大家解读的,电影需要找到新的表达,而不是给大家答案的。
我看过很多日本兵的日记,林林总总,而所有关于角川的大部分定位都是来自于著名的《魏特林日记》。当时《魏持林日记》里面有一段记录了一名日本军人向魏特林借福音书,还有日本兵到他屋子里喝下午茶,聊了一下午关于战争本性的问题,并且那个日本兵还承认,他参与这场战争是错误的。
专家访谈
采访者:吴月玲
王人殷(原《电影艺术》主编):《南京!南京!》以完整的日本人视角来拍这段历史,中国人看了可能还是会有一点别扭。因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的耻辱和悲惨的回忆。但是,《南京!南京!》改变了以往对日本人脸谱化的描写,尊重了历史。影片的基调残酷、压抑,表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状况,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抗日的英雄。虽然真实,但也许观众希望看到更阳刚一点的东西。如果影片有一些张扬的精神,就能打破影片连续的冷酷。
当时的日本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他们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任意宰割中国人,杀人已经杀红眼了。战争到了那种程度后,日本兵就已经是战争的机器了。电影写出了这些现象,但是挖掘得不够,所以深度不足。
同样一部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五月,八月》写的是五月和八月两个小女孩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战争摧毁,父母为了保护她们被日本人屠杀,姐妹俩逃出南京,与和他们命运相同的一个流浪儿携手逃难。影片结尾处,镜头升起来,透过孩子们的眼睛真实地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饶曙光(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影片,它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着战争中的灵魂。例如唐先生,他虽然出卖了自己的同胞,但电影中也表现了他出于求生本能情节的合理性。导演用冷静的笔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日本人的冷血,尤其把战争中的人描写得十分真实。电影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来展开,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来审视这场人间惨剧的做法。而且我认为,导演把握住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审美态度。距离太近容易偏颇,距离太远又会过于冷酷。《南京!南京!》中,既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又对反人类的暴行有所审视。
以前,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其中日本兵的形象过于简单化、漫画化,对我们自身也缺乏反省。《南京!南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冷静的角度,让我们思考这场战争中所有的人。电影中表现了一些中国人为了求生懦弱的做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这些都让我们看完电影后审视起我们民族的弱点。日本军人不是一个符号,他们也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我们只有成熟冷静地去看待他们,才有可能不让悲剧重演。
《南京!南京!》过于压抑,整个电影看下来,缺乏让观众宣泄的出口,这是它的不足。观众也许都希望看到刘烨所饰的中国军人在被俘前能有更英雄主义的举动,但遗憾的是没有。目前这部电影的票房很好,如果它的票房能过亿的话,我认为它开创了新的中国大片的模式,也意味着中国的大片不再是娱乐的电影,也可以是让人思索的电影。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使用了中国本土的制作团队,战争场面精细而有特点,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电影制作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无需依赖外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