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说:教育这件事,父母对子女也好,老师对学生也好,我看还是要用大禹的办法,是疏导,不宜采用鲧的堵塞方法。教师对待学生的淘气、缺点,是恕恶,而不是嫉恶
匡互生(1891-1933),湖南宝庆(现属邵阳)人。辛亥革命时,他持枪攻打巡抚衙门;五四运动时,他立下遗嘱,身先士卒,火烧赵家楼;湖南护法时,他与毛泽东一起,在《驱张宣言》上签上“公民代表匡互生”,携着炸弹,誓与张敬尧拼个死活;为“改造社会、改造人性”,他献身教育事业,先后在湖南、浙江、上海等地任教,并创办了立达学园。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2岁。
巴金著文称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朱自清歌颂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周予同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
湖南一师的教务主任
1919年7月,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经过五四洗礼的他坚信唤起民众、教育新民的重要性,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湖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生道路。
他执教的第一所学校是长沙楚怡小学,担任数学教师并编写国语教材。楚怡小学是所穷学校,只有几间普普通通的教室,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教师工资也常不能按月发放,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曾在此校担任过历史教员。初为人师的匡互生却并不嫌弃学校穷,相反,教师却做得津津有味。同校有位老教师叫何叔衡,他很喜欢这位热爱教育的年轻人,而匡互生也非常愿意与何叔衡交往。通过何叔衡的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匡互生。五四前后,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学习生活过,因此毛对这位五四英雄早有耳闻;而匡互生回到湖南后,也对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寻求救国道路的事迹有所知晓,于是两人相见分外投机。毛泽东把他写的许多文章带给匡互生,匡互生对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同乡志士非常欣赏,引为知己同志。于是匡互生也就自然地参加了新民学会。在毛泽东发动的“驱张运动”中,匡互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并领头在毛泽东起草的《驱张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两人成为了“驱张运动”的骨干力量。1920年湖南反动军阀张敬尧终于被赶走了。
赶走了张敬尧,原先被张敬尧军队占领的湖南第一师范又回到了人民手里,当时的省长公署秘书长易培基兼任一师校长,易培基思想民主,重视人才,但他兼职太多,公务繁忙,基本上没有精力来管一师的事情。于是1920年7月易培基便特意聘请匡互生担任一师教务主任,总揽全校各项工作。他为人谦虚勤劳,勇于任事,因而为全校师生所一致爱戴。
当时的一师,学校破墙烂窗,断桌残椅,一片破落景象。匡互生夜以继日地带领校工、总务整理校舍,忙得饭也吃不安顿,觉也睡不舒心。更令匡互生伤脑筋的是教学改革。一师的教师队伍,原先是闻名全国的,但现在是鱼龙混杂,有些教师保守僵化,严重妨碍教育改革。于是匡互生便大刀阔斧地更新教师队伍。他撤换了一批思想陈旧的教师,延聘了一批从事五四新文化运动、德才兼备思想进步的教师。像李达、舒新城、田汉、周谷城等湖南籍知名人士陆续应聘前来任教。远在沪杭的教育界名人夏丏尊、赵景深、沈仲九等也千里迢迢来到一师。更令人惊叹的是,匡互生不顾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对,破例聘请当时只有中师学历的毛泽东担任一师国文教员。他认为,学历只是一种凭证,真才实学最重要。毛泽东虽然只有中师学历,时任附小主事,但他读书勤奋,学识厚实,一手好文章,一身好才干,已经完全胜任这一职位。一师在匡互生的苦心经营下,时间不长便面貌焕然一新。但碍于当时军阀连年混战,保守势力并不示弱,匡互生的教育改革还是阻力重重。
春晖的舍务主任
碧水清澈的白马湖,躺在一片群山的怀抱中,非常宁静。春晖中学便坐落在湖光潋滟的白马湖畔。该校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学校延聘了一批当时富有新思想的学者名流来校任教,如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周予同、朱光潜等。
1924年2月,匡互生在无锡、上海短暂任教后,接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邀请来到该校担任数学教师并兼任舍务主任。舍务主任,有的学校叫训育主任,主要是指导学生生活和学生品德修养。在春晖,匡互生常常不去教师食堂吃饭,而是和学生们一起在学生食堂用餐。一天晚餐,学生们突然看到一位方脸剑眉、瘦削结实的中年人坐在学生餐桌上用餐。有个学生惊异地说:“先生,这儿是学生食堂!”匡互生说:“啊,我叫匡互生,我在这儿和大家一起吃饭,你们不欢迎吗?”匡互生?不是新来的舍务主任吗?舍务主任和同学一起用餐,这件事立即轰动了全校,原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被他拉近了。身为舍务主任,匡互生从来不是板着面孔、端着架子来训育人,而是以人格、爱的教育来感动人,敦行“感化教育”。他的春晖学生、著名作家黄源曾回忆说:当时学校规定学生宿舍晚上九点钟熄灯,匡先生则准时在宿舍的楼上楼下巡视一圈,在每个房间门口停一停,从房门的玻璃上朝里望一下……初冬时节,天气渐冷,有一些学生早晨就赖在被窝里起不了床,早操铃响了以后还不见起床,这时匡互生就一个一个去叫起来。学生见训育主任来叫了,心觉歉意,立刻从床上跳起来……
匡互生在春晖做数学老师上课忙,当舍务主任更忙。他常说:教育这件事,父母对子女也好,老师对学生也好,我看还是要用大禹的办法,是疏导,不宜采用鲧的堵塞方法。教师对待学生的淘气、缺点,是恕恶,而不是嫉恶。当时学校有五个缺点多的学生,被有些老师叫做“五只老鼠”。五人当中,有偷窃的,有赌博的,还有到社会上找女性耍流氓的。常言说:“一只老鼠弄脏一锅汤”,何况这里有五只呢?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可匡互生对待这五个学生,却不是疾恶如仇,手拿棍棒去抽打,而是一个个地了解情况,找学生本人谈话,上门去家访。五个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家里对他们的管教太严了。其中有一个学生,家长将他关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达半年之久,放出来后进了春晖中学。他好赌好吃,懒惰不读书,教师骂、家长打均无济于事。匡互生找到他,一不骂二不打,只是细心地开导,还常让他在课外帮助老师做一些事。这个学生见训育主任尊重他,不嫌弃他,把他当作人看待,从此开始振奋了,赌博洗了手,作业开始认真了。其他四个同学也有了程度不同的好转。五只老鼠不见了,变成了五个爱学习的学生。匡互生这种尊重学生人格并以身作则的人格教育、感化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敬爱和拥护,也得到了教师的共鸣与赞同。朱光潜回忆说:“当年我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英文,在短短几个月之中,我结识了对我影响颇深的匡互生、朱自清和丰子恺几位好友。”
创办立达学园
1925年2月,匡互生在上海正式筹备组织了立达学会,创立了学会的实体“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学园之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匡互生希望立达学园能表达出学校对柏拉图学园自由讨论风气和身教力行传统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匡互生认为,教育的意义在“引发”而不是“模造”,教育工作,应像园艺家培养花木一样,学校就是花园。现在也有不少学校提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口号)。何谓立达?《论语》说:已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立”是指站得稳,信仰要坚定;“达”是指通情达理,要行得通。朱光潜后来解释说:“立达”就是“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这一深刻的辩证思想的朴素表达方式。立达学会、立达中学的宗旨是通过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达到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目的。匡互生认为:中国社会百孔千疮,积弊很多,究其原因,不外乎制度和人性两个原因。要改造中国制度与人性,入手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人。人性改造、思想改造是社会改造的基础。
为筹备办学资金,匡互生北上北京募捐。为节省开支,他乘人货两运的海轮,住人多简陋的统舱。到了北京,他直奔北京高师,找到自己过去高师时的老师、教育部参事黎锦熙,黎非常支持他办学,当场捐赠了60大洋。他又请教育总长、原湖南一师校长易培基,托他代为介绍到北京协和医院晋见了正患病的孙中山先生。时已病入膏肓的孙中山还兴致勃勃地听了匡互生的办学打算,并说:“你们几个漂泊者为教育救国,兴办立达,精神可嘉,我捐助600元,表示一点心意,请你笑纳。”可是没过几天孙中山先生病逝,这600元捐助便也不了了之了。
最后还是找到上海著名中医著述家丁福保,借了300元。匡互生利用这些钱,租校舍,办校具,雇校工,1925年2月25日立达中学正式开学了。学生中有一些匡互生在春晖的老学生,他们非常崇拜匡先生的人格和学问,不惜从春晖退学来到上海追随匡先生。教师中有一同从春晖辞职的夏丏尊、朱光潜、丰子恺等。就这样,一座新型学校诞生了,一条“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的新教育道路,在匡互生的脚下开始延伸……
在匡互生的精心筹划下,立达中学由规划到轮廓,渐次展现了出来。学校建在上海江湾火车站附近,一个凹字形的缺口,安着一排铁栅栏大门,大门上的“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四个大字,远远便可望见。进门中心是一个绿柳点缀的花圃,花圃两侧是两层的楼房,楼下是教室,中间是办公室和教室,后面是学生宿舍和厨房、食堂,校舍北侧是体育运动场地。“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吾校之训,拳拳服膺。好学、力行、知耻、日新又日新。互助、奋斗、创造,求民族复兴。”这就是立达的校歌,由李叔同先生作词。
立达学园的创办者们,都是像匡互生一样,从依赖官办教育的迷梦中警醒,决心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为实现新型教育理想而奋斗。他们具有特殊的精神:互助友爱而进行人格感化;倡导诚实,免除一切虚伪;培养牺牲精神,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对课本自由研究,独立思索。立达学园的领导层,大多为思想开明的社会名流,董事会由任教育总长的易培基兼任董事长,立达学会由匡互生、夏丏尊、郑振铎、沈雁冰(茅盾)、朱自清、周谷城等组成,这个班底的台柱子是匡互生。教师也皆是一时俊杰:文史老师有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陈望道、茅盾、郑振铎、周予同,美术音乐老师有丰子恺、朱光潜、吕骥、关良,外语老师有胡愈之,数学物理老师有楚图南、夏衍、章克标等。
匡互生为兴办立达学园,日夜操劳,不遗余力,好几次人生机遇,他都因割舍不下立达而放弃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聘他为校长室秘书(即校长助理),他没去;教育部确定他公费留学美国深造他最喜欢的天文学,他也没去;上海劳动大学成立,要他过去主持校务,他没有去……他一心只在立达。
学园早期开设初中部、高中部、艺术专修科、中国文学进修班,高中部分文理科,后又增设农业专修科。学校的教师不但改革管理制度,而且改革教材内容。他们新编了算术、代数、几何等一整套教材,为全国所采用。英语教师朱光潜、高觉敷、方光焘等,都是接受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优材生,他们英语底子好,编写的英语读物新颖活泼。丰子恺先生执教绘画课,他的高尚品德和高深造诣深受学生尊敬。由于名师的影响,学校学风端正,学生的成绩年年进步。当时上海中学实行全市统考,第一次立达排在十二名,第二次上升至第八名,第三次一跃而名列第三。当然立达的学生并不是书呆子,成绩好,其他方面更好。
匡互生注重人格教育,他在立达学园树立了“学生第一”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人格的形成。叶圣陶曾记述过一个匡互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例子:他把学生的过失看作是自己的过失,每逢跟犯过错误的学生谈话,他往往先滴下眼泪来。学生受了感动,有时就与匡先生相对流泪,甚至相对出声而哭。立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学生做考分的奴隶、做文凭的奴隶。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是立达的学生,他在《梦见在立达的课堂里》,以“梦”的方式,写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解释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完后下课铃响了,还没打分,老师学生们就散了。醒来后,才想起立达是一向不看重分数的。
立达学园的宗旨是立志改造人性,这也引起鲁迅先生的极大关注。鲁迅民国前曾投身教育教书育人,民国后在教育部工作了14年。他主张改造国民性,一靠教育,二靠文艺,因此对立达学园和匡互生非常赞赏。1927年10月28日,鲁迅先生在匡互生的陪同下亲自来到立达学园,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伟人的化石》的演讲。同年12月17日,鲁迅又在匡互生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立达观看了学生绘画展览会,以表达对立达学园的支持。
1933年初春,匡互生先生生病了。有一天,护士问匡互生说,外面有一个青年人,既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立达的师生,却一定要看看先生。你看让不让他进来?匡互生不知这个青年人到底是谁,便用微弱的声音说:“那就让他进来吧!”不一会儿,一个健壮的汉子站在床前,对匡先生说:“匡先生,你不认识我,可我永远也忘不了你。你记得学园有次抓到了一个小偷,校工把他的手捆绑住,几个高大的同学拿着棍棒正要打下去,是你,喝住了同学,又是你给那个小偷松了绑。我就是那个小偷啊!那天,你把我带到办公室,教导我要自食其力。临走,你还送给了我钱……”匡互生想起来了,是有这样一件事。他慈祥地问他:“你现在还好吗?”这个汉子说,那次匡先生放了他之后,他痛改前非,凭借匡先生给的钱,做了小本生意,现在家境渐渐好起来了。前几天他到立达才听说匡先生得了直肠癌。他听人说,治这病,要用最毒的蜈蚣。于是他专门找了十多条蜈蚣,希望能用它治好先生的病。
匡互生很感动,一旁的医生护士也很感动。但匡先生的病在当时已经是没有办法了。作家巴金曾写到:“匡先生住在一家私人医院。他在医生的绝望的宣告下面,躺在医院里等死,竟然过了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许多人的眼泪都不能挽救他。”1933年4月22日上午,匡互生离开了他热爱的学生,离开了他热爱的立达学园,离开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马建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