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影节:谁是主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学生电影节:谁是主角?
2009年04月27日 07:05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学生是以后看电影的主力军,他们决定票房,票房决定投资方向——

  大学生电影节:谁是主角?

  本报记者 吴晓东

  天色渐暗,北师大艺术楼314房间里的忙碌才算暂时告一段落。几个身穿黄色T恤的学生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拷贝搬上小推车,开始转战下一个“战场”——中国电影资料馆。

  历时20天的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6日晚在奥体中心体育馆落下帷幕,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获得电影节最大奖项——最佳影片奖。电影节期间,30部国产影片扎堆儿上演,尤其是那些明星云集的剧组见面会和部分影片的首映现场,几乎成了大学生热火朝天的“课堂”。

  大学生将成看电影主力军

  每年春天,很多大学生都跑到北京师范大学排队买票,10元钱看两场,套票还可以打8折。

  去年获得大学生电影节学生编剧单元最佳编剧奖的大学生导演张晓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是以后看电影的主力军,他们决定着票房,而票房决定着投资方向。

  “有了笔记本电脑,在宿舍就能从校园网下载最新影片看。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电影节的号召力。”一些参加电影节的学生向记者反映,电影节展映的如《非诚勿扰》、《梅兰芳》等商业大片,他们大多已经看过,加上没有安排剧组和学生见面沟通的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同学们拍摄的作品。

  一名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表示,除非有最新电影放映,或者有知名导演到场交流,不然自己很少去参加电影节。

  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短片大赛今年已经举办到第10届。大赛在原有的DV短片、动画短片和手机短片3个竞赛单元基础上,另设公益短片竞赛单元。据组委会介绍,本届短片竞赛单元收到了来自100多所高校的学生参赛作品1008部,创历史新高。

  筹集资金、找脚本、找演员、拍摄、后期制作……拍摄一个短片一般要花几千元到数万元。

  连续3年担任短片大赛终评评委的影评人程青松称本届短片大赛“惊喜多多”,众多作品视野开阔,叙事流畅,充满飞扬的想像力,影像、声音、表演、制作等各个方面,均呈现出很高的水准。

  大学生电影节探索成熟运作模式

  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面临的经费挑战比其他电影节都严峻。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大学生电影节没有一个成熟的运作模式,多年来一直靠组委会的年轻学生和教师苦心经营。

  “大学生办电影节,也要和政府部门、主管单位、商家、媒体、明星等打交道,而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主办的电影节就一路绿灯。”在曾担任第八、九届大学生电影节外宣工作的马戎戎看来,片面要求明星或者制片商本着公益精神支持电影节是不现实的。

  没有明星不成电影节,即使大学生电影节这样的“商业时代的非商业电影节”也不例外。《叶问》主演甄子丹正在上海拍片不能来了,短片单元今年请到的形象代言姚明也不能来了……一个个消息传来,有失望,更有无奈。

  “如今,在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已不能再将电影奉为艺术殿堂,可也不甘心就此将其与商业娱乐混为一谈,我们依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深处渴望着真正的感动。”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发起人之一黄会林说。

  不管鼓励与否,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市场意识已经破土而出。这是学生们在艺术市场里摸爬滚打的必然结果。

  今年,本届短片大赛开始在电影产业链条的框架下尝试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合作,整合短片参赛者资源,成立“DV酷乐吧”。在短片大赛结束后,邀请短片大赛作者参加双方联合举办的“纪录片”月和“青春印象——我眼中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活动,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和交流平台。

  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左衡认为,“中国电影是全球电影的一块重要市场,中国的年轻创作者在做什么备受关注。”目前,短片竞赛中的一些单元是由国外合作者提供奖品和资助来激励年轻的创作者。其中,反盗版主题短片竞赛是大学生电影节与美国电影协会、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的,另一项“跨文化纪录片”则由美国玫瑰跨文化了解促进会创始人陈南屏女士设立,旨在鼓励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大学生。

  “年轻”是大学生电影节的特色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大电影网站与搜索网站上的排行榜一目了然地说明了大众的喜好。与此同时,各大电影节一天天地黯淡下去,尤其是那些缺乏鲜明个性和独立价值标准的电影节。

  左衡介绍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年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大学生短片竞赛,二是长片的“最佳处女作”、“最佳新人奖”。左衡说,每年都有一些导演愿意把自己的处女作放到大学生电影节上来展现。青年导演宁浩当年就获得过大学生电影节的短片奖项。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导演姬诚,4年前第一次参加大学生电影节的作品是一部短片。4年后,25岁的他携电影处女作《十七》再次回到校园。姬诚说,大学生电影节是他参加各种影展的开始,他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电影节的品牌和学院派气息。

  “青年的创意是最新鲜的,能够给创作模式带来新鲜血液和氧气。”左衡表示,对于电影节的运转模式,组委会已经有了更为大胆的设想,比如联系一些制片方,请他们直接到短片竞赛的颁奖典礼现场,架设创作者与制片方之间的渠道,投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遴选一些青年创作者进入自己的导演后备库,在电影商业化的大背景中,给创作者一个更好的条件和空间,形成“蓄水池效应”。另外,组委会还在考虑与巴黎中国电影节合作,让大学生的短片作品能有一个国际展示平台。

  “但建立一个好的运营模式不是件容易的事。”左衡说,他把这种尝试比作“摸着石头慢慢往前走”。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