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长:记住历史 但不要记住仇恨(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长:记住历史 但不要记住仇恨(4)
2009年04月26日 11:01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评述

  群体记忆与个体表述

  群体记忆对于一个民族,总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情。尽管这种群体记忆可能只是历史上某一时代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而产生,但其结果却可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整个民族的范围内,以各种形态来进行传播。而这种群体记忆,有英雄的光辉传记,也有耻辱的罪恶勾当。关于英雄行为,后人常做的事情,是补充、是完善、是发扬某种精神,进而形成这一民族的一种特性。而关于耻辱,则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和遗忘,甚至无法正视。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就是一个关于耻辱的群体记忆。这一记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70年多一点的时间。但这一国殇式的群体记忆,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还原最初拥有这种记忆的人群的群体意愿,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件事情。

  最近出现了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和德国人傅瑞安的《拉贝日记》。两者内容虽不相同,但作用却是异曲同工: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的群体记忆的讨论。

  但对日本人的仇恨,对还原日本人屠杀的真正意图的探究,并非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本意。纪念死难者,纪念那些手无寸铁地倒在日军屠刀下的平民,其警世意义理应远远大于仇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厅内,很显眼的地方有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要忘却。这句话的出处,是约翰·拉贝。那个在两部电影中以不同面孔出现的德国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确,也可以代表着那些对南京大屠杀拥有直接记忆的人群对这场灾难进行纪念的终极意愿。

  关于群体记忆的问题,现在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一点:如何真实地再现。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拉贝日记》,对那场灾难的描述,都带有一定的立场,并不能代表着对那段记忆的真正再现。他们的观点,利用电影这种速效的大众传播影响着年轻人。而这种观点能为南京大屠杀这一群体记忆带来什么样的发展走向,目前并不好妄下结论。个人认为,对于大屠杀这样的带有特别意义的群体记忆,不论施加什么样的观点影响,其出发点最好慎之又慎。社会记忆的研究专家哈布瓦赫曾经说过,关于一代人的群体记忆,有太多因素可以决定,让它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会有一些特定的社会事件被选择,而另外一些,则同样被选择性地“遗忘”。

  但愿这一切不会背叛了当初纪念的初衷。

  ●网友争议

  抵抗造成屠杀?

  关于《南京!南京!》给大家所带来的争议,其实无非也就是以下几个方面。除了一些愤青网友们对于日本一以贯之的谩骂言论,以下两条网友的评论,可以基本代表着相对冷静的网友对于这部电影、对于这段历史的基本态度:

  《南京!南京!》首映了,有关评论亦很多,原来我还是对陆川导演持支持态度的,可是看了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访谈后,我对这个“人”和这部影片彻底的绝望了。在这篇名为《我是行动着的知识分子》访谈中,陆川抛出了惊人的观点:“大屠杀的直接原因正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抵抗太厉害了,强烈的抵抗让日本人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全。他们认为大量的散兵游勇混杂在老百姓之间,所以必须把这些散兵游勇清洗出来。”我对此强烈反对。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在祖国遭到侵略的时候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且应该是无私的。可是,陆川却以“它”的视角将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归咎为中国军队的抵抗,我不得不出离我的愤怒了。陆川导演,你可以为了你的票房美化日本人,但是你不能用这种观点来让我们的英烈们蒙辱,在遭受侵略的时候,每一个正直爱国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抵抗!抵抗!难道中国军队放下枪就能避免屠杀?

  ———sushengboy

  可怕的梦魇再现

  昨天就看《南京!南京!》,有的更多的是震惊,好几个镜头让我觉得有感触,一个南京城在几天内被沦陷,一个城变成了死城,陆川拍得不错,我怀着黑色的心情看完了这本电影,画面充满了一种让人晕炫的感觉,像在梦中,可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梦魇吧,一个老城中充满了死人,充满了裸露的女人,充满了行刑留下的罪证.路上只要出现中国人就杀,人性一点点消失殆尽。拉贝在最后哭了、下跪了。他知道他在也起不了作用,只是让一切来得晚些罢了,但是他可怜我们,为了我们这些被侵害的人民所心痛。在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屠宰,这又是什么逻辑?其实陆川拍得还不够真实,日本人那些杀人当游戏的样子,那些BT的做法,那些强暴小孩子的事实都没有出现,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屠杀,这才是真正的日本,当然我知道,真正的日本演员也负有压力,先人所犯的错没必要让后人压抑一辈子。

  ———魔女JONE

【编辑:卢岩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