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珩:五四运动在北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许德珩:五四运动在北京
2009年04月24日 20:29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图片:代表们在休息时欢谈。自左至右:国防委员会委员蔡廷锴、水产部部长许德珩、山西省副省长邓初民。 中新社发 张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由于一九一四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英、法、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一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时抬起头来;也是由于欧美资本家一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近邻的日本,就加紧的向我们进攻。第一次欧战开始的时候,日帝就以对德宣战的名义,诱胁北洋军阀对德宣战;更借参战的名义,侵占我们的东北,攫取德国所侵占在山东的“权利”。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就用种种的方法,帮助当时的中国军阀进行内战。

  一九一七年,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他们国内的反动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与德国媾和。日本军阀就以国际帝国主义在远东看家狗的身份,对西伯利亚出兵,包围苏联,企图借此来吞并我们的满、蒙、山东,灭亡中国。为着这个目的,他就大量的借钱给中国军阀,收买他们,先后借款达两万万多元,供给他们的军火,使他们自相残杀,并还订立了出卖中国的中日军事秘密协定。一九一八年初,奉直战争进行狂热,这年五月,卖国的中日军事协定被留日的中国学生知道了,他们在东京开会反对,被日本警察拘捕的、打伤的好几十人,引起了全体留日的中国学生的愤怒,他们于是全体回国,国内学生因此也受到了激动。五月中旬,回国的一部分学生代表到了北京,奔走运动了一些时日。五月二十一日,北大、高师、高工、法专、医专、农专、中大等校学生两千多人,为着反对中日军事协定,举行了一个破天荒的游行请愿运动,这就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的游行请愿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前奏。

  这次的游行请愿运动,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北京和天津的学生却因之组织起来了,北京一部分学生组织了学生救国会(最初的名称是学生爱国会),联络南北各地的学生。七月中,我们代表北京学生救国会南下联络,过天津时,会同天津代表工专学生马骏、张传琦(这个人很激烈,开会时,一刀砍掉自己的手指头写血书),到济南、南京、上海各地向学生去进行联络。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近乎全国性的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为便于联络,学生救国会筹备出版一个定期刊物,联名叫做《国民杂志》,由南北各地学生和国民杂志社社员两百多人每人摊出大洋五元作为基金,这样一下筹得了一千多元,在当时不能算是一个小的数目。社员的名字,凭我的记忆所能写出的,有邓康(中夏),黄日葵、高尚德(君宇)、陈宝锷、陈钟凡、马骏等,教员方面聘作导师而且经常写文章的,有李大钊同志,另外还聘请了邵飘萍先生做这个刊物的顾问。我们在这里特别来谈这个问题,是为着说明五四运动不是突然爆发的,也不是无组织的,相反,是由于有了这些准备,五四一经爆发,才能很快的成为普遍的运动。只因为这个杂志是学生会一部分人举办的,它只注意于反军阀、抗日的政治运动,没有尽力白话文的宣传,所以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狂潮中不为人所注意。

  再来谈谈当时的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为说明这一问题,不能不说到当时的北京大学,尤其是蔡元培先生做校长时的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是一九一七年一月到北京大学来做校长的,当时袁世凯已死,曾因反袁而流亡海外的人们又纷纷回来,蔡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他到校后,宣布他的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蔡先生的学术思想自由,当然是资产阶级的,可是,在当时确实发生了一些进步作用。

  由于他的“兼容并包”,北大在他来以后,就包括了几种类型的人物:

  第一是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者,教员中属于这一方面的有李石曾、吴稚晖等人,蔡校长本人的思想在当时也有点倾于这一方面。李石曾当时在北大教生物学,吴稚晖学校里发表了他做学监他不就职。这些人原来在巴黎开豆腐店,办了一个刊物叫做《旅欧周刊》,大汉奸褚民谊做这刊物的编辑,这刊物里面时常介绍普鲁东、巴枯宁、克鲁普得金等人的思想,鼓吹无政府主义。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太坏,学生们社会科学的水准不高,又有社会上这些“知名之士”来鼓吹提倡,所以在最初倾向于这种思想的很有些人,还能记忆的有凌霜(黄)、声白(区)等人,他们在当时都是主张不要国家,不要家庭的人,所以他们的名字上多半不冠姓。那时有些脱离实际的空想家,看不起大伙同学的爱国运动,以为“爱国”是落后的思想(如上面所讲的学生爱国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改为学生救国会的),所以象刚才讲过的五月二十一日的请愿运动,北大学生中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人们是不参加的。

  第二是《新青年》和《新潮》方面的人物,即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一九一七年初,蔡校长聘请了陈独秀来做北大的文科学长(文学院长),聘请了章行严来做图书馆长,章到校不久辞职,推李大钊(守常)自代。李大钊是日本留学生,民三,章行严在日本办《甲寅杂志》(《老虎报》),李大钊和陈独秀都经常在《甲寅》上面写文章,陈独秀以后又在上海办一《青年杂志》。到北大不久,就把《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主张白话作文,鼓吹文学革命。李大钊、鲁迅在《新青年》写文章。大概是在一九一七年秋,胡适由美国回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里面一方面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同时也有胡适、王星拱、刘半农、周作人诸人,他们虽然都是在《新青年》里面的新文化运动人物,可是在思想上当时彼此是有距离的。尤其是胡适与李大钊同志,这时在思想上就有很多冲突。如李大钊同志讲《庶民的胜利》,胡适就讲民主主义战胜军阀主义;李大钊讲马克思主义,胡适就讲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同时他又宣传他的实验主义;李大钊站在学生一方面参与学生运动,而胡适则站在远远的,并且主张二十年不谈政治。在胡适影响之下的学生,有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他们办了一个《新潮月刊》,响应白话作文。这刊物,在主张白话作文,响应文字改革上是有他一定的功劳的,可是对于五月二十一日的请愿运动,他们也是不参加的。

  第三是《国故》派的人物,教员方面有辜鸿铭、刘师培、黄侃,这些先生,他们抱残守缺,少谈政治(其中辜鸿铭、黄侃两先生,也谈政治,不过只是发发牢骚,骂骂人而已),所以在思想上没有可叙述的地方。

  这是五四运动以前北京大学在蔡校长“兼容并包”之中思想分野的一个概略。其中学生方面有从事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如国民杂志社一班人,有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如新潮月刊社一班人,有发扬旧文化如国故月刊社一班人。他们在五四以前一个时期,还是各自为政,不相为谋的,真正是叫做“自由发展”。这其中,从事新文化运动,站在学生群众一起,努力抗日爱国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迎接新思想新科学,使学生们走上团结之路,催生五四运动的人物,是李大钊同志,而实现这团结的时期,则在欧战结束以后。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