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世界读书日: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2009年04月23日 0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增长了0.5%。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38.6%)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满意。近半数国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图为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 中新社发 庄浦明01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参与调查
您每年读多少本书
1本-4本
5本-9本
10本-20本
20本以上
0本。不读书
您喜欢通过什么渠道读书
去书店或通过网络购买
借阅他人或图书馆图书
在网上读电子版书
通过手机阅读
其他渠道
您喜欢读哪类图书
文学·小说
生活
人文社科
少儿
外语·教育
经管·励志
艺术·设计
科技·计算机
其他
您主要出于何目的读书?
怡情,陶冶情操,愉悦自己
博采。遍览群书,丰富人生
长才。学习专业,提高自我
读书无用,不读书
其他
您是否赞成中国设立全民读书节
赞成
不赞成
无所谓
您是否满意您的读书现状
满意
不满意
您认为影响您读书满意度的原因是什么
太忙,没有时间
没钱,书贵买不起
没有好的书可以读
没有读书习惯
其他

  中新网4月23日电  (张中江)“世界读书日”又至。在物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不少人扪心自问: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希望提倡全民读书,“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今天,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号召,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仿佛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忽视了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又如何才能使人重新发现读书之美?

  图书阅读率仍有待提高 近半数国人觉得书“很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和交际,却鲜有时间翻看书籍。不少相关的报道中,都透露出对人文精神流失的焦虑和担忧。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归结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

  昨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增长了0.5%。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38.6%)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满意。近半数国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

  有鉴于此,在读书界,甚至出现了“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阅读遭遇危机”的说法。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那么,对于不常读书的人来说,可供支配的时间里又在做什么呢?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看电视仍是城乡居民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以自由支配时间4小时21分钟,农村居民为3小时47分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看电视时间1小时53分钟,农村居民2小时10分钟。但单从阅读书刊的时间来看,北京市城镇居民每天所花时间为22分钟,农村居民每天阅读书刊所花时间仅为8分钟。

  数字化阅读流行 是否可以取代“书香”

  与传统阅读走低形成对照的是,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性趋势,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日本手机小说《深爱》销量更是达到250万册。

  回到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阅读率已经超过传统图书。前者占36.5%,后者则下降到34.7%。

  一些人对这种趋势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网络阅读形式渐成人们的阅读习惯,可能造成国民思维能力的弱化。网络小说看了一堆,阅读《论语》的那个美好午后仍是遥遥无期。

  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阅读早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传统纸质图书不再是人们阅读的惟一选择。说中国人远离了全民阅读,不过是杞人之忧。

  著名作家王蒙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在他看来,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