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遍地月光》参加“作协主席小说网上巡展”获赞誉
刘庆邦:创作应慢一点笨一点
被誉为“短篇小说王”的作家刘庆邦最近首次出版了三部系列长篇,其中一部是《遍地月光》。身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去年他应邀参加由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后改称“巡展”),这项以推动传统文学、作家与网络交流的赛事曾轰动一时,至今仍在进行当中。刘庆邦在网上推出的就是自己看重的长篇《遍地月光》,虽然只上传部分章节,但读者留言赞不绝口。近日他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畅谈自己的创作和文坛现象。
发在网上就叫网络文学?
至今保持着用钢笔写作习惯的刘庆邦参加网上“作协主席小说竞赛”有点出人意料。“开始我没答应起点网,我的写作比较慢,边写边往网上传有压力,太快了质量没保证。他们就说有写好的作品也可以参加,我正好有一部,就同意了。”刘庆邦谈到,小说是给人读的,听说网上读小说的人挺多,也想试一试,看自己的小说在网上有没有读者缘。
“不关心点击率,不牵挂这件事,怕影响自己的创作。”他坦言,几个月下来,自己只偶尔上网看读者留言。“不少留言水平挺高的,有些读者很喜欢我的语言,甚至比作‘吸毒上瘾’,说反复读才过瘾。”让他遗憾的是,自己不懂网络,没有在网上跟读者交流。
刘庆邦认为,网络平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作家为了更多的读者,不应该排斥把作品传到网上。另外,很多网站根本不跟他打招呼,就已侵权把他的作品挂到网上,这让他觉得还不如自己签协议,把版权售给一家网站。“但我不认同网络文学这个说法。难道以前刻在竹简上的就是竹简文学?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不是一个衡量文学的尺度,不能因网络而改变文学的性质。”
《遍地月光》是我的生命体验
此次推出三部长篇,刘庆邦说《遍地月光》让他感触特别深。这部小说主要线索写的是一个农村青年找对象的故事。在特定历史时期,主人公黄金种先后看上过三个闺女,但因家庭身份原因,每次都不成功。后来他逃出本村,流落外地做起小生意,直到三十多岁仍未找到老婆。十多年后,他和一个寡妇假扮夫妻回乡探亲,但被村人识破,为此受到无情嘲弄。最后寡妇被他感动,答应与他结成夫妻。
小说是以刘庆邦老家几个村子为原型,把好些真实人物的故事捏在一起写成的。“这篇东西我非写不可,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是我的生命体验写作。”他感言,作品探讨了人类的平等原则,找对象本来是最基本的生命本能和人权,但由于外界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很多人却被剥夺了。
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细节在这部小说中也处处可见,极具诗意。刘庆邦强调,自己创作坚守一个原则,就是审美在前,批判在后,把人性诗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社会批判放在其次。“有意识把日常生活审美化,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但读者对此需要耐心,否则,很难进入这种层面。”他说,《遍地月光》的创作标准是,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读下去。每次出国期间,他都带着自己的小说翻看,常常把自己感动得泪水盈眶。
写小说不计较赚不赚钱
刘庆邦已持续写了三十多年,只认准煤矿和农村这两个题材,还一直写短篇小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体裁。短篇在稿费、评奖等方面都很吃亏。对于现在80后作家只写长篇、不写短篇的现象,他认为,“扬长避短”这种情况,跟文学市场化有很大关系。长篇小说市场效益好,容易粗制滥造,而短篇更讲究艺术性,不容易把握。刘庆邦的长篇也延续了其短篇的创作风格,精细而富有韵味。
谈到自己创作的初衷,刘庆邦笑称,最早在煤矿工作时,写小说是为了找女朋友时增加吸引力。现在却变成了一种需求,不仅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的需求。“写东西的时候睡得好、吃得香,不写就觉得烦躁不安。每天早晨5点起来写作,每年大年三十、初一都要写,不是做姿态,就是想看能否管得住自己。”他表示,自己就当写小说不赚钱,从不计较回报。他为人处世很温和,但意志力特别坚强,内心很固执,有自己的坚守。
坚持文学立场的作家没几个
对于不久前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承德市作协副主席传出的“找枪手”和“抄袭”事件,刘庆邦认为,这是作家的人格出了问题。他也知道圈内一些以前写得很好的作家,但后来经不住其他方面的诱惑,犯这类道德性的错误。“现在中国作家很多,但坚持文学立场的没几个。”他感慨地说,有的作家奔着奖项,有的迎合市场和读者,有的往影视靠拢,不同原因都影响了创作。
“诚实劳动的作家太少,这些年还在坚持严肃创作的作家屈指可数。”刘庆邦列举了一串人名,说作家王安忆、张炜、迟子建、史铁生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觉得小说创作应该慢一点、笨一点,精雕细刻,不能耍花枪。王安忆曾对他的短篇小说给予极高赞誉,还说他坚持一种笨的艺术,这话让刘庆邦很高兴。
人物资料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断层》等多部作品,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改编成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本报记者 周南焱
本报记者戴冰 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